心理状态就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点,点有高有低。
心理过程是一条线,由心理状态的点形成的心理过程这条线,这条线有起伏不平,有始有终。
不同情景或不同时间或空间的心理状态形成一的心理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方面,就像白天与黑夜,春天与冬天,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有正常的心理活动,也有异常的心理活动。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正常还是异常呢?
正常的心理活动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二、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单位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三、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以上三个正常的功能,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就是异常的。
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了以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1、一个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否一致。
比如一个丈夫到家,看到妻子就来一句,“看你这个熊样。”明明是一个端庄秀丽的妻子,丈夫却看到的是一个熊样的妻子。丈夫主观世界看到的妻子与实际客观世界的妻子不一样了。妻子根据其话语可以判断当下的心理活动是异常的。
还有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见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想。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冲突与实际环境不相符合,并且长期持续,无法自拔,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神经症性问题。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2、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就是知行合一;
一个人遇到高兴的事,表现的手舞足蹈,开心第向别人讲述内心体验,这就是知行合一,正常的精神与行为。
如果一个人碰到悲伤的事情,还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就是异常的心理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在漫长的人生生活中,一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是有相对稳定性;没有什么重大变故或外界变革,一般不易改变的。
如果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一个人的人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比如一个对钱很抠门的人,突然花钱如水,或者一个人平时对人接物都很热情的人、突然变的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生活中找不到刺激他变化的原因,我们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从标准化区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提出以下四类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
精神障碍就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
2、统计学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以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比如心理测验量表,可以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3、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对被观察者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评定行为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4、社会适应标准
社会是人的心理最终归属,作为一个社会人 日常的心理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一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心理活动是异常的。
在社会生活中,即使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比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方面的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但他们的感觉、知觉可能是正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有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