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各个层面,在其本自的层面,有其层面的运作方式。
我们《道德经》讲记中的“生命结构体”已把各层面的属性特点作了一定的概约说明。
“道一”在人以“觉”的方式体现,“二”是以人的“意识”来体现,而这个“意识”本身就是“能量”。
“意识”就是“能量”,在许多传承的法门中都体现了出来,只是人们没有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
而“三”是“变形的能量”,从我们个体的人来看,我们的各种情绪情感,就是这种“变形”能量的体现。
我们的“意识”是纯能量,而我们的“情绪情感”是“变形的能量”。
闭上眼睛,我们能感觉到的那个无限的空间,就是我们的“意识”。
睁开眼睛,我们看见的这个外在的无限空间,我们的“意识”同样在其中,而且这所有的显形显相,都是在这个“意识”的空间中才能呈现出来的。
闭上眼睛,我们不再用人体特有的感观功能“视觉”,但我们的“觉”依然在起用,能觉知到“意识”的存在。
事实上,如果我们一直发展这个“意识”,那么出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东西,都可以被我们的“觉”知道。
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情绪,这个“变形的能量”回收,逆则成仙,顺则成凡,也就是我们的能量不再外放,收回来它就开始成长我们的“能量体”。
这个能量体一旦长至能使用,那么它就可以上天入地,穿墙破壁,巡游宇宙。
以“能量体”的形式去探索宇宙,相比于以我们前面所讲的“意识”,是差了一个等级。
“意识”,或者称为我们的“意识体”,它是超越于轮回,不在三界内,也不受五行所限的。
我们修行,入手处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但是,越高层面的着手,方法越简单,但也越难以掌握。
我们已经为人了,这几个层面又是综合在一起,同时体现着。
每个人一说要修行,其起点就都有不同,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所谓的根基。
根基不同,其向往也不同,适合自己的方法也不同,即使修成了,其表现出来的人生也不同。
前面已经讲到儒释道的“创始人”,说了老子与释迦摩尼佛,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建功立业,所以儒家人在这方面很看重。
耶稣出生于贫苦人家,因此其成就以后,便传递上帝的爱,因为我们普通人类,很需要爱。
因为修行的根基不同,对于生命来说,根基不存在好坏,只是根基对于综合运用生命的各个层面,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这里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调合各个层面的协作,综合使用生命的过程。
我们一般人比较熟悉情绪,但并不一定知道情绪就是能量,情绪是变了形的能量。
但修行人,开始使用“意识”,但也并不是修行的人就意味着知道了“意识”就是能量,大多数修行人并不知道这一点。
我们回收自己的“意识”到体内,就是在体内汇集能量,凝聚的意识能量,同样要处理与身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