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如何运转”
首先是结构问题。一个教研组,虽无严格的行政层级,但面对诸多的教学事物和要达成的育人目标,必须有一定的职责职能划分、搭建合理的结构,以达到科学分工与团队协作的统一。
教研组的结构,应始终围绕工作目标进行动态调整。高一高二:基本结构是“学习单元主备制”,高三转变为“高考专项主备制”。
结构,究其本质,是赋予团队成员边界清晰的职能与责任,以便成员们在合作的基础之上知晓个人职责,在研讨的氛围之中尽力做好专属事务,然后再处理好结构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
第二个关键词:品控。
教研组工作的“品控”,可以理解为对日常工作的质量把控,为工作中的难题提供应对策略,为每一位团队成员赋能。“品控”的主要内容是流程规范与标准释放,教研组从不同层类课程的设置实施,到组内日常工作的运行,都需要流程和标准,“品控”是教研组科学运转和高效输出的有力保障。
合理的结构、严格的品控,是教研组运转的基本策略,但作为知识型组织,一定需要学术上的智慧分享与激发。因此,要想建设有良好学术氛围的教研组,必须组织好研讨与分享,学术平等,集思广益,让教研组始终富有创造力和安全感。
这就需要教研组形成良好的对话文化。
首先要帮助组内教师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导团队成员关注共同产出而不是关注个人投入,并为共同产出而努力。其次,要鼓励组内教师找到教育教学的意义,再次要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热情,教研组要想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就要努力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充满学习的热情和能力,畅所欲言,互相激发,在创新和试错中促使整个组织不断进化。
结构,品控,对话,既有组织的硬件建设又有软件优化,需要我们统筹兼顾,以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读了本章内容,我了解到十一学校教研组工作是如何运转的。李希贵校长强调: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本册书里多次提到这一点,就是管理靠结构。确实,结构清晰明了,每个人都有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目标明确,那么做起事来就相对容易些。联想到我们自己的教研活动,比较碎片化,没有形成体系,更谈不上结构,教研活动最主要的是集体备课,提前备出下一周的课,我们每次都是提前一周才规划下一周主备人,备课内容,往往准备也不充分,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其实我们可以在学期初甚至放假时就开始分配备课任务,具体到内容,时间等,这样老师们也会有充足的时间提前准备。
还有就是关于做中考题问题,关于出卷,阅卷问题,都是先有结构,再有流程就是文中提到的品控一次,这些都规范了,按流程和标准操作,这样工作有条理,按部就班进行,总之就是形成体系,形成习惯,才能在此基础上保证高效进行。另外工作还需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否则就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