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艺术品电商层出不穷,有着以做艺术家社群起家的“Artand”,也有着艺术相关内容解读的“意外艺术”,还有着专注打造艺术生态链的“YKLM艺空联盟”,不知从何时起,“艺术品电商”已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
然而,包括很多行内人士,依然还在为了“艺术品电商究竟是刚需还是伪需求?”这个话题争论不休。
其实,大家争论的重点并不在于“电商”二字。而是“艺术品行业在电商领域中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从传统的艺术品行业来讲,拍卖行、画廊、策展人、批评家、画家、消费者这六项构成了艺术品消费市场。而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并不仅仅是指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存世数量,更多的是这个消费市场对它的认同度。
美国的经济学家歌德哈伯就曾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最赚钱。”
为艺术家增加曝光率,仅这一点,就证明了“艺术品电商”存在的必要性。更不必说,传统艺术品消费市场中,市场会有其“选择”,年轻的艺术家很难“跳”出来。而艺术品电商因其独特的平台性质,同一页面中会有大量的风格各异的艺术家作品。这时,艺术家名字及头衔自然被弱化,作品本身的力量就会更加清晰的传递到消费者眼中。
抛开“投资”的理念,消费者购买艺术品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收藏”。
著名美术史学家高居翰说过:“收藏…是一种自我修为的培养。”
中国文化认为,通过对艺术品的理解,追溯其中的高尚情操,以及对艺术品思想的感受,是可以让观者与作者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思维并得到情感空间的交流,使得我们也更容易得以拥有艺术家那样的情怀和思维模式。
众多的艺术品电商使得艺术品市场更加透明化,也使得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更快的浮现出来。除了少数知名的一线、二线艺术家,非知名艺术家占据了这个群体的绝大部分。在坚持艺术的道路上,画作的快速变现无疑是支持这些艺术家坚持创作的基础。
虽说相当一部分艺术品电商走上这条路时,大都是希望可以缓解艺术品市场的低频消费。但是在艺术教育还未完全跟进的当下,率先走上这条路的,都是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