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仪式吧。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去对应,小孩好好做小孩,大人好好做大人。学生好好地上学,为高考在奋力拼搏;老师好好地教学,恨不得把自己所有傾囊相授。我们和周边的人,周边的环境,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圈,游在其间,自得其乐也不断修行。
骨子里是不想去凑热闹的人,以前的班级活动,现在的社会活动,经常是被动进入,去凑个份子,表明我到了。不了解的人会觉得我没有集体荣誉感,也难免,有时候自己都以为是,直到因为因为集体的成就而幸福,直到看到本校篮球队大胜对手而奋力鼓掌,才知道自己只不过经常是个迟钝的参与者,不明态度胜而成了整个过程的第一旁观者以及第二参与者。
慢慢的,工作,一个人独处的日子多了,习惯了以后,各种节日也可以不去理会。外面张灯结彩,商场各种促销好像都与我没多大联结,我需要,我就出门,不需要,那就只是旁人的热闹。一直这么固执得去忽略,不理不睬,没有念念不忘,所以没有任何回响。再繁华热闹的大街,路过,不留下什么,或许只带走路人脸上欢快或安静的表情……
以前没明白人为何会随着年纪,呈现不同的状态。青少年好热闹、天真,壮年有冲动、好武力,老年又看淡一切而从容,如果说现在变得不那么抵触不喜欢的事物,那或许是对周围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人不是吃饱撑着没事干,去张罗各种活动瞎起哄,是为了给生活添点色彩,增强点凝聚力,让一个组织机制有持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动力足了,渐渐的活力也就来了,基业长青,也带动着我们生活、精神富裕了,于是整个生存环境开始了轮动……那这样看来,这就是各种仪式带来的效果,无论我们参不参与,我们就在其间。商场红红火火的布置,喜气洋洋的音乐;每一年每一季的各种比赛,国内的、国际的;节日的部门聚会、家族聚会……我们的春节,车站的人山人海,路上的摩托车大军以及家里老父母的忙里忙外,一切的一切构成了生活意义,仪式造就了生活。
所以,仪式感最后成了不可缺,朋友间需要,亲人间需要,爱人间需要,敌人间也需要。一顿晚餐、一声节日问候、一个商标维权之争,我们将仪式带入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当下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我们都持续着这循环不断的仪式,循着时间的脉络在前行,安康、生病,快乐、悲伤抑或平和从容,最后老去……
祝好我们每一个当下,无论以哪一种方式生活,告诉我们自己,这一切都会挺好。今天馆里,开展了新春写春联活动,仪式感带来了喜悦和热闹,很好的节日。祝猴年安康,一切顺心如意。
四月姑娘
20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