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椒妞
上周,上海金融监管工作小组内部会议文件中提到上海地区P2P平台不能做活期理财。文件中没有具体给“活期”下定义,是类似银行有资金池的活期,还是网贷这种靠自动债权转让设计的活期,没具体说清楚。另外,网贷定期产品靠债权转让功能也可以实现随时取现,那是债权转让也被禁止了吗?
站在监管的角度,我猜测他们是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制定的相关条令,目的应该是防止平台挤兑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承诺用户可随时取现的理财产品在上海地区是被叫停了。
很多人跑来问我上海不让搞活期,其他地方会跟进吗?网贷的活期是不是都不能投了呢?我今天统一回复下各位。
我们理性的说这个问题,我了解的情况是上海地区关于活期不让做的政策几个月前就有跟平台透露过。监管这次不是珍珠港偷袭,是提前已经通知到了,给平台几个月的调整时间,之后才出的相关工作报告。
而其它地区如北京、深圳、广州、浙江,暂时还没有相关要求给到平台,短期内大概率是不会出台全国禁止活期理财的政策。
但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假设下周一银监会发文,要求所有网贷平台禁止提供债权转让功能,所以借款项目期限、金额必须完全对应,不得做集合理财。
如果真是这样我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5年前的网贷平台产品就是一一对应的,没活期,没转让,没集合标,甚至不提供保障,这不就是监管最理想的状态吗。
但理想归理想,事实已经证明这样做行不通。投资人无法识别风险也承受不起损失,平台若让投资人风险自担就根本没人愿意投。不仅如此,投资人还很挑剔,期限长了不爱投,还款方式不好也不爱投。如果项目一一对应,每个人借几千、几万,如果我要投100万那就要买几十上百的项目,你说烦不烦。
所以很多问题不是想的那么简单,一刀切是痛快,但谁都不得好。我想各地监管领导们也不想看到自己管辖地区的平台血流成河,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即便要严管,也会有个过度的过程,对平台有重大影响的政策,从对投资人保护的角度,一般不会搞突然袭击。另外就是现在很多活期平台都有提现总量限制,也是怕发生挤兑。真的发生活期全面叫停事件,把活期往定期挤,再用上自有资金消化活期债权,总归不会出大乱子。
P2P行业最近几年涌现了各式各样的活期产品,我总结了四代活期理财,不是做推荐,就是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活期来说说这类产品的衍变:
第一代活期代表是火球,当时他的活期叫火球计划,收益12%以上,蛮惊人的。
这就是最早的网贷基金,买别人家的债权打包后卖给自己平台上的用户,他的活期更多是一种噱头,非常难抢。后来这类产品受行业降息影响,外加模式踩了类资产证券化这条红线,这类平台之后就不那么流行了。
第二代以金蛋理财和荷包金融为代表,他们以产品体验取胜,资产为自营。这两家是多数后来活期平台的祖师爷,后辈在产品很多细节设计上都在模仿这两家。
他们的问题是发展过于生猛,引来很多争议,关于荷包自融问题就一直没断过。金蛋16年初被攻击了一次,影响巨大,后来有大佬出手帮金蛋度过了危机。我在金蛋被攻击后的一个月去了他们公司,之前写的金蛋走访记录就是当时和金蛋老板的对话实录。
当年受e租宝事件影响,投资人都很敏感,有点风吹草动就吓得不得了。金蛋老板当时也挺苦恼,后来就大幅了收缩了活期占比。
这次金蛋事件提醒了后来的活期玩家,要把活期总量控制住,要限制个人活期持有量,还要限制每天平台活期提现总量。
第三代活期是有利网和积木盒子这类平台上的活期产品(现在积木盒子已经不再做活期了)。他们当时活期的做法有点意思,债权是由平台资产+货币基金组成,且货币基金占比更大。
也就是说他们利用货币基金自有的流动性确保不发生挤兑,在配以少量平台资产提高整体活期产品的收益率。
有利网和积木设计的这类活期优点当然是安全稳健,缺点是收益做不高,而且用户体验一般,起息时间以及赎回提现时间都没有任何优势。
第四代活期以饭饭金服和熊猫金库为代表,他们产品的设计理念延续了金蛋和荷包倡导的用户体验优先的原则。但是更强调了运营的作用,从产品放量到用户提现限制都有运营人员介入的痕迹。
现在关注他们的人会比较多,各位也可以时刻关注浙江和广州地区的监管要求。不过好在他们现在活期占比比例都不高,如果当地不让做活期,那就不再发活期项目就好了。
我自己也会买一些活期理财,一般是短期内有可能支出的钱就放在活期里,供我随时支取。对于政策的态度我是没明确管到我就照常投,明确管到不让做活期我就去买货币基金,问题的关键不是产品怎么设计,还是要多关注平台本身够不够硬。
换个角度说,真的要乱来的平台他没那功夫给你设计活期理财,弄个活期你是不知道有多烦,要交很多支付费用,还要雇更多的程序员,运营也吃力,做活期根本赚不到钱。
现在很多媒体都喜欢说活期违规不能投,搞得跟谁说活期好就是政治不正确一样,这种看问题的方式都太简单、太片面啦,人云亦云。大家听完我的分析理性看待活期问题吧,不用过于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