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阳市中医院儿科医师介绍的展板上,悬挂着许多名医的照片,其中一张老者的黑白照片在一片彩色照片中十分显眼。这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就是安阳市中医院儿科创始人、被世人称为“豫北儿科王”的王瑞五老先生。
王瑞五出生于1886年,那时旧中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摇摇欲坠,民不聊生。王瑞五的家庭也是贫困交加,家里孩子太多粮食不够糊口。为了活命,父亲把6岁他送到了城郊的寺庙里。寺院的住持看到这孩子面相龟眼婆娑眉、耳垂丰厚,确实有佛缘,于是收下了他。
寺院的生活是单调枯燥的,每天除了帮师傅干活外,还要诵读经书、坐禅。令王瑞五最感兴趣的,还是住在庙里北院的一位刘姓长老。刘长老医术精湛,时常在寺庙为颠沛流离的老百姓免费看病开方。那时百姓普遍缺衣少食,但许多被长老治愈后的老百姓专程来到寺庙里送一些礼物作为感谢。王瑞五看在眼里,越发崇敬刘长老,于是常常到刘长老的院里帮助打杂,一边观察长老如何配药。刘长老见王瑞五活泼可爱,又对中药感兴趣,于是收他为徒。此后六年,王瑞五在刘长老的教授下,习得不少中医基础知识;长老在为病人看诊时,说出症状,王瑞五便可以在一边帮忙抓药了。长老看到王瑞五天资过于常人,于是将他推荐到清末名医李可辛那里做徒弟。
于是12岁的王瑞五带着众人的期盼下山学医了。外界的生活比寺庙里精彩多了,但王瑞五依然潜心向学,从不与其他学徒外出玩耍;空闲时间他依旧抄写佛经,佛家的悯世情怀和修行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更加坚定了王瑞五悬壶济世的决心。李可辛乃医学世家,擅长中医内科、儿科而著称于世。王瑞五跟随他学习了两年大有所获,谁知李老竟与世长辞。王瑞五悲痛之余,抱着“学医济世”的期望,转投于当时另外一位名医张思尧门下,张专攻伤寒,善用经方,王瑞五尽得其所传。
学成后的王瑞五回到寺庙,那位教他启蒙的长老已经老迈,由王瑞五代替他为百姓看诊。多年的学习让王瑞五终于可以施展拳脚,他果然不负众望,医术获得了许多百姓的称赞,名声越来越大,每日都有病人在庙门前请求看诊。住持看到这番景象,便劝他归俗,到外界去闯荡立业。
王瑞五还俗后便回到漳德府(今河南安阳市),开始自立为业。随着找他看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使他明白看不起病的穷苦百姓实在太多了,仅仅只在自己家乡看诊是不够的,于是他辗转京、沪、郑州行医,由于疗效神奇、医德高尚,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慕名前来。王瑞五在不断的行医中积累经验,研习医学典籍,融会贯通后自创儿科二十六剂,自成一家;所到之处,均获得高度评价,被患者亲切的称为“豫北儿科王”。
王瑞五在20世纪40年代末出任安阳市中医学会会长,解放后在安阳市中医院开创了儿科,1964年被河南省卫生厅授予“名老中医”称号,并先后当选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务委员。此外他还著书立说,善育桃李,现在的安阳市中医药还有王瑞五的许多徒子徒孙。
现在再看王瑞五老先生晚年的照片,双耳垂肩、眉目和蔼、人中深长,可谓福寿之相。所以王瑞五常常告诫家人后代,要多行善事,兼济天下,积累下这些福泽,对于自身也大有裨益。王瑞五老先生过世时82岁高龄,后代听从他的教诲,世代为医并与人为善;同时发扬改良他的各种济世药方,使王瑞五的中医精华与时代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