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前言
问:周迅监制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作为一部都市爱情类型片,市场号召力一般,为什么当时走“票房女王”路线的白百何要接?
答:或许有一个主要原因,周公子是香奈儿大使,与她的合作让白百何顺利获得香奈儿的代言。2013年,白百何在时尚秀场还是与老佛爷(香奈儿艺术总监)的公仔像合影;2015年,与周迅合作完成后,白百何就是与老佛爷本尊合影了。
再问:徐静蕾新片《绑架者》作为一部犯罪类型片,剧本不过硬,且女主人设并不适合走“小妞”路线的白百何,她为什么要接?
答:老徐在京圈的人脉与地位,可以带给白百何多少好的资源?
以上并不是要蹭话题人物白姑娘的热点,而是为了说明,借势的效果可以有多么可观。“势”,指的是一个平台(可以是人、企业、技术、工具,或舆论)的影响力,这股力量可以带动你往更高的阶层进发。
01 借势
胡歌、倪妮都是叫好、叫座率俱佳的影视明星,但是最终帮助胡歌拿到Armani代言的是陈坤的经纪人,帮助倪妮斩获Gucci代言的是好友李宇春。换言之,帮助他们拿到高端品牌代言的,是人脉。人脉帮助他们节约了许多时间,省去了自己再一步步打拼的过程。这个“人脉”,是一种“势”。
而时尚代言与艺人之间,也可以说是互相借力的关系。前者通过艺人的粉丝基础扩大、夯实品牌影响力,后者通过时尚代言的橄榄枝抬高自身的商业价值。所以在演艺圈,明星争抢代言乃兵家常事,常常可致水火不容之势。
你知道,央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的黄金时段,每秒广告要价有多高?爱奇艺、乐视、优酷、腾讯,为什么每逢IP剧将播,都使劲解数获得该剧的独家首播权?这些都是要“借势”的缘故。
这样的借势行为并不止发生在娱乐圈,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但为什么娱乐圈表现得尤其突出,容易拿来举例?
因为这个圈子的商业逻辑仍处于“原始丛林”阶段,以弱肉强食为基本原则。越是在这样的地方,借势的做法越盛行。
这个圈子里,你如果获得了公认的好资源,身价提高,不管过程中的手段如何,你都可以被称为“赢了”。(坦白说,这是不利于文明社会的发展的,因为羞耻感这项能力退化了。所以人们会反感娱乐圈的那一套推及到日常生活中。)
回到日常生活,我们也可以举出借势的例子。为什么我们求职时都渴望去大公司?因为这样的平台能够提供高起点。平台已经聚拢的关注度、积蓄的资源池、搭建好的成熟的成长路径,可以让你充分地接触大世面,有效地更新认知,集中注意力快速成长。
日后,当你向其他人介绍起自己时,你的履历、你曾就职的平台,就是你对自身实力最好的证明。
所以大平台,它的作用之一,是为你背书,为你的成长、成功做担保和承诺;从“更功利性”的角度来解读,它是将你引荐往更高水平的平台和圈层的一个“跳板”。
这就是利用好平台的重要性。
02 实力
但是,反过来说,并不是因为利用平台很重要,所以只需一门心思放在找平台上就足够了。这就成了演艺圈浮躁地打造idol的做法。你需要保证的是,你的实力能够配上你所搭上的平台。
因为借势的前提是,你本身有跳跃起来的能力,这样借了平台的势,才能跳得更高。
在《出奇制胜》这本书中,作者以“换梯术”解读了借势的诀窍。
以摩门教徒的换梯游戏为例。教徒们试图用小物品,比如牙签,去街坊邻居家换取更大更好的物品,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换得的价值最高。
有人用牙签最终换得了一台电视。但电视与牙签并不能直接挂上等价交换的关系,除非是好心施舍。或许用一根牙签换一支木头铅笔,或者一张纸还有可能。而教徒们的做法正是这样,从牙签开始,先到纸张,再到扇子,再到灯具等,不断地小步提升手中砝码的价值,直到企及一个一开始无法想象的高度。
所以,一步步来吧。先跳一跳,跳到一个能够得到的平台,然后着力提升自己的能耐。在有把握的条件下,再跳下一步。毕竟,允许你借势的人也要看这个机会值不值得提供给你,这把赌注押给你对不对。你的小步快走,比起投机取巧的跨越式发展,更利于取得真正的成功。
03 导师
导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跟随导师也是一种借势。一个经验盛于你、能力强于你的人,为你引路,为你推荐求学或工作的机会;利用他的人脉资源,为你敲开仅凭当时的你不可能打动的窗口,带你领教仅凭你自己不能参透的风光和道理。
没有什么比有一个过来人,在你的人生路上提供悉心的引导,更值得庆幸、珍惜的事了。
我们在大学期间的论文导师,在入职以后被分配的职业导师,甚至是生活中约见的行家,他们提供的许多帮助是润物无声,却价值巨大的。
不管你认为他们的实际能力到底如何,他们会凭借自己走过的路,告诉你怎样走可能是弯路,怎样做可能阻力更小。即使你选择不听取意见,甚至采取完全相反的策略(毕竟这世上有很多道理,听了未必就过好了一生,没听也未必就过不好一生),但你心中肯定比没有这样一个人时,要明朗得多。所以感恩是需要的。
伯乐相马,得一马日行千里,观者生叹。马致千里是自己生就的能耐,但伯乐不言,无人知晓,无人驾御,马又能算得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吗?道理也不过如此。
04 反馈
导师存在的另一层意义,就是及时地告诉你,你采取的每一步行动,有多好,好在哪里,有不足,不足在哪里。通过建立充分的反馈机制,帮助你提升下一步的行动价值。但我们往往会遇到的情形是,给予了反馈,对方却不见得取得了进步。
在反馈的两种形式中,消极反馈往往比积极反馈更一针见血。因为直戳痛处,所以更有利于促进客体的直接改进。
但有意思的是,提供反馈者很多时候对的是事,接收者却会自动上升到人。人们都是具有自我防御机制的,自身不被认可,则容易进入闭塞视听的状态,然后反馈机制就此失效。
以演艺圈的人物为例。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三位国内导演巨头,每位基本上都经历了越拍作品,争议越大,观众的包容度越低的过程。后两位,尤其以“京炮儿”冯导为例,几乎已进入与观众、媒体时时互怼的状态。但凡听闻受众对自己的作品的指责(注意,是对作品的指责),立刻一边痛惜国内受众的审美水平有限,一边驳斥对方的指责不成立。
在某些时候,可能是导演的驳斥正确,毕竟在艺术创作与欣赏能力上,他们高于普通观众。但更多的时候,可能观众(不包括无脑喷)只是索求一个有逻辑性的、少硬伤的、看得懂的故事,导演加诸再多的个人情怀与喜好元素,也先以故事的完整性为前提(这里不对艺术创作本身提意见,因我个人还没有发言权)。但是,导演听不进。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你说它不好,就是说我不好,我执导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还没你说得好?互怼由此无休无止。
相较而言,张艺谋看起来似乎心更大一些,可能因为是陕西汉子,更通达。他每次在媒体上露面,回应观众对他作品的指责时,总是透露出“可以理解,有一定道理”“观众可能觉得这个逻辑应该是怎样,那我自己的理解又是怎样,下一次我可以尝试怎样做”的态度。语气平缓,神态平和,不激躁。
当然,他接受了观众反馈后,实际产生的作品的口碑到底如何,不好说(涉及的商业因素太多,有时不是一个导演能完全把控的)。但是三个巨头在专业影评人心目中的印象,总是老谋子更具优势一些。用影评人的话说:起码是愿意放低了姿态,一直去摸索、改变的——关于这一点,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不必把对事的批评意见上升到人身,这样更容易保持客观、冷静,更容易听取意见,也更容易谋得进步。
05 总结
回顾一下,前文说了这么多,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利用平台、找好导师、及时接受反馈,是美国新锐思想家沙恩•斯诺,在畅销书《出奇制胜》中提出的三点,告诉你如何快速获得认可、打造自己的影响力。
这三点放到现实生活中,有诸多映照。标题中的白姑娘也是例子之一。
为什么她要接看起来并不卖座的剧本?
因为这些本子可以帮助她搭建人脉。这种人脉必须起到一种“导师”的作用,即影响力、资源等综合实力优于她当前的水平。这样的导师可以提点她的演技,帮助她接洽高端的代言,签约更牛的剧本,并且引荐更大咖的前辈,由此让她在圈内干得更风生水起。
答案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