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留言问我:读《金瓶梅》能读懂不?有障碍不?
看到这个问题我笑了,不是自负的那种笑,虽然也挺自负。
对于读《金瓶梅》我有天然的优势,这个优势旁人难以比拟——我以为书中的背景故事就曾经发生在四百多年前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金瓶梅》中情节内容基本都发生在大运河岸边的清河县。
我的家在鲁西南,距离大运河只有几公里,如今的大运河和四百多年前一样,依然是内陆航运大动脉。
在运河两岸还保留着一些比如“上九古村”“牛镇”之类还算完整的古村落,数百年来它们一直都是南北通衢的重要转运点,如今还可看到一些旧貌,已经纷纷转为旅游地了,其中也有诸如“武大郎炊饼”之类的吃食。
顺便说一句:借由《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开篇的《金瓶梅》中描述一众好汉聚义的水泊梁山距我也不过三十公里。
《金瓶梅》的作者据历代文人考证是兰陵笑笑生,近些年又有不一样的看法出现。
兰陵笑笑生是谁?也是众说纷纭,几十个候选。其中以贾三近为最有可能者。
贾三近曾任万历朝正三品大员,对京中以及官场事物自然知之甚详,《金瓶梅》中多次写到蔡京父子,甚至有西门庆入朝觐见皇帝的场景,这是不曾在高位的人难以靠想象来描述的。
最重要的是贾三近家乡就在山东峄县,如今已经没了峄县,重心偏移改作峄城区,距离我也只有三、四十公里,而曾经存在过的兰陵城已经改为兰陵镇,现在也还在那里。
贾三近告老还乡之后有大量的时间生活在这里,有充足的时间写这本书,并且他之前也写过小说这一体裁的文本。
书中诸多乡俗俚语,甚至一些骂人的话、语句的倒装习惯,至今在这里还有一些存留,大多是生僻语句,写都很难写出,外乡人很难明白其中的含义,可对我来说变化并不算大。
几十里外的人就是这样说话的,身边也有人这样说话,虽然和我的说话习惯不一样,但我可以听得懂。
《金瓶梅》中的一些饮食习惯,主要作物之类现如今也还有不少保留,我曾经闭着眼睛坐在大运河边听着风声、感受着暖润的湿气,想象着那时的车水马龙和喧闹的酒楼饭堂、宅内餐室、烧火灶台,仿佛相隔并不遥远!
明末四大家之一的仇英先生曾经也作过一副《清明上河图》,图中的情景将那时的街巷店铺、水陆码头、闺阁庭院、人物百态、生存模式刻画的纤微毕现,仿佛就是《金瓶梅》中清河县的场景描摹。
这里面的建筑风格让我很生亲切感,虽然历经近五百年,它对于我却并不陌生。
《金瓶梅》中描述了诸多人物,有人统计大大小小七百多个,可在书中却找不到一个相对意义上的好人,各人有各人的恶,作者将这些恶写的淋漓尽致,不似那些遮遮掩掩写东西的文人。
关于这一点,我十分感触:这才是写人性的作品!
我一直认为:写人性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写得真实的到如今也不过《儒林外史》《项链》《围城》《倾城之恋》《黄金时代》等为数不多的几本!
其他的作品顾虑重重,难以将人物全面的表达。须知人物是立体的、三维的,不是纸片人,有善有恶有喜有悲有自己的底线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对于《金瓶梅》,有人读它的历史文化,有人读它的情色描写,有人读它的写作视角,我读它的人性刻画。
书里描写的人性之恶,经过数百年依然可以在身边找到影子,只不过换了套装扮,改了个身份,更了个名头,代了个场景,变了个时空,嘴脸都没变,心肠都没变。依然遮遮掩掩的做着几百年前的人做烂的事情。
我认为《金瓶梅》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虽然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恶、那么多的心怀叵测,可读到最后,你却难以对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生出漫天的恨意,只是心中惻恻凄凄,还要发出一声感叹:其实这就是人生!
在人生旅途中,没有谁是活的容易的!
关于善,作者也不吝笔墨,并不因为这人做尽坏事就一意将他一路写的更坏,许多地方都可看到一些闪光的、爱的行为和举动。
西门庆和二十多个女人苟且,很明显的性成瘾者,却也曾真心爱过李瓶儿;潘金莲害死亲夫吓死官哥儿,也曾周济过看似可怜的磨镜老汉!这些地方你可以刻意忽略,可它仍旧在那里,并不因为你的某种伟大纯洁的站位而消失。
假如非要选择性的、片面的看待事物,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时间过去了快五百年,已成历史,可人性并没变,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连个方式都没变!连个更新鲜的手段都没有。
人们依然需要抱团取暖,思想上依然空虚无着落,目标依然不清晰,依然选择自我欺骗、自我麻痹!
唯一清晰的就是:和几百年前一样都在想方设法的活下去、活的自以为的更好!
(《金瓶梅》系列之一)
欢迎关注骁骑读书的《金瓶梅》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