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的是其实是如何改变自己长久以来养成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而正如那句话所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其实不容易。
那我们尝试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为人处世的能力来自于哪里呢?
黄执中曾经说过,每个人脑中既有的看法、想法,已然存在的观念或立场,都是无数他过去生活经验当中的偏好与选择的结果。
我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一点点长大,学习如何表示感谢,如何承认错误,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愤怒和悲伤……
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人,那些我们所看的书和电影,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我们目睹他们怎么为人处世,我们代入他人,假设自己遇到这样的事,当如何处置,所思所想所悟,潜移默化中,逐渐习得一些我们所认可的为人处世之道。
我们自身所有的为人处世能力,正是过去的我们所认可的,所承袭的。但随着我们视野的开阔,我们看见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对于自身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渴望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呢?
一是学习,二是练习。正如我们之前能力的习得过程一样,别无他法。
一种方式,是向身边的人学习,选取为人处世能力强的人为学习对象,看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事情,不懂的地方可以向他请教,回头再多加琢磨。
一种方式,是从书(电影)中学习。
宋代著名史学家吕祖谦: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做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清代左宗棠: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向身边的人学习和从书中电影中学习,重点都不在于看,而在于想,“使我遇此等事,当做何处之”,这个就是模拟练习了。在一遍又一遍的思考练习中,你便能逐渐将思考内化为以后为人处世的选择。
多看多想,为人处世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