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散落尽头,在孤独的冷夜里
听一首冬日的恋曲
去诉说我们往昔的爱情
夜,是地球的影,是思恋的心。
倘若前世中我是慧心天下的君
而你却只为我留下伊人的影
是你在佛前求得慧眼,待我三生
在最美好的年纪里相遇
今生我为乔木,我为磐石
是你一生的依靠
来世我愿孑然枿坐百年
换今生一世的相守
然而世间多少伊人情,多少青衫泪
都只能在韶光易逝的感慨中湮没
只留下初见时的回忆
那里,春光满地
却又无处告别
正应了那句
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
回忆总是能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起点,那时的我放浪不羁,那时的你纯情痴傻。记得毕业时我曾答应过一些人,为我们写一篇关于那些年我们的高中的小说,后来时间匆匆只写了几百字的小论。也许是失去了那种沧桑的离年情愫,听到过几段男生女生的遗憾虐恋,只觉得我们都等待着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可是谁都没有先说出口,直到时光流走,只剩下《那些年》这首歌。
多年过去,趁着回忆还在遗憾中没有湮没,抓着残留的青春的气息,去写一封给你的最长的情书。他们的故事像极了当初的我们,不是吗?
相遇总是猝不及防,在回忆里又总是不知所起。大概就是童年时各自的父母带着他们,在一次春花烂漫的时节到了一个名为花海的景区游玩,也许小孩子的第一次相遇都喜欢问对方的名字,在为数不多的同龄人中,一个身穿白色公主裙,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在这片五颜六色的花海中显得格外耀眼,至少他是这么觉得。
于是他便向她走去,“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夏春花,夏天的夏,春天的春,花儿很漂亮的花,你呢?”
“我叫张越枝……”一时间张越枝却不知怎么再进一步介绍自己的名字,倒是脸憋的通红。
几个月后,等到三年级开学的时候张越枝便发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转校女同学坐在他的前面,都说年少忆人轻,但是他还是一眼认出了她,“夏春花!”
对于一个新同学,他是唯一一个算是认识的同学,于是他们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好朋友,尽管张越枝总是喜欢轻轻的抓着夏春花的小辫子,而这一抓便是很多年。
等到上了中学,步入青春期开始,他又成了她名副其实的护花使者,对于那些早恋份子,张越枝一直是嗤之以鼻。
但是那一年,张越枝很不开心,或者说是那一天开始,高中文理分科,在夏春花选择了大多女生会选择的文科时,自己的父母却坚决以理科好就业为名让张越枝选择了理科。总之,张越枝很伤心,谁让以后不能在上课的时候抓着夏春花的小辫子了呢,以前他总是动用武力强制性坐在她后面,可是以后也许再也不能在一个班的前后桌了。
就这样时光伴着张越枝的满怒气值又走过了两年多,高三了。是的,高三!
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黑板上的数字也越来越小。看着春花时常带着紧张的表情,越枝跑到她的教室,坚决要带着她出去看看春,赏赏花,说是要给她找到重生的感觉。执拗不过,便放下书笔,摘下厚厚的眼镜,一路小跑到了他们时常去的公园。公园里人很多,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散步,或者是一些年过花甲,近于古稀的老人,蹒跚相扶,感受着春天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也许是临近黄昏,看了却有一种别样的感受。春花喜静,人多感到不自在,可能主要是因为现在还没有放学,怕被熟人看见。
越枝看出了她的担心,一把拉住她的手说“花儿,跟我走!”
穿过公园留着刚好一人可以穿过的栅栏洞,行走十几分钟来到一片类似乡间的小路。
“还记得么,上次这个地方我们来过,冬天的时候那么荒凉,枯枝遍地,路两旁的溪水涸辙稀泥,我就说这里春天的时候肯定很美”
“是啊,再美又能如何,就像这花儿一样只能与这枝头相伴于春夏,却凋落于秋冬,就像我们……”
“就像我们以后会花枝并春夏,永断在秋冬,是么?”也许是吧,大部分年轻的爱情只能走过春夏,却不能相守于秋冬。
“我……我当然不想啦,如果花枝真可并春夏,我愿岁岁伴君老。”说完,春花的脸便撇到一旁,粉红的正像这盛开的花儿一样。
越枝心里一阵欣喜,却又在小声嘀咕“花枝并春夏,岁岁伴君老,枝没了,你还有春夏,花没了,我却没了一切。”
“花儿,花儿!”越枝叫了两声春花才应道“嗯,干嘛呢?”
“想什么,春天都到了,还思什么春啊!”
“要死啊你,你才思春呢!我是在担心高考!”
“高考就像这路一样,既然非要走,担心又有什么用,不如走的舒心,考的坦然!喂,花儿,前面的路都不知道通向哪里,咱们要不要去看看”
“算了吧,这里花草丛生的,万一有什么危险怎么办,再说都不知道那边是去哪里的。”
“没事的,有我在,咱们就往前走十分钟,看不到头再回来好不好?”
“那好吧,就十分钟啊!”一番商量,两人又继续向前走,那是一条很窄很窄的小路,两边是溪流和花草树木,行人的路勉强只够两个人走的,一路上只看见一桩很小很破旧的泥草屋子,其他再无建筑人烟,时不时的蹿出几条虫子,或者小青蛙,吓得春花拉着越枝的手往后退。
“十分钟快到了,这都不知道是哪了,咱们回去吧,马上都天黑了,以后再来好不好。”
看着春花的花容失色满目担心,终于放弃了他的好奇心和挑战心理,也许他只是想证明这个地方他们来过,因为这里是他们情盟木石的地方。回到学校附近,正赶上放学,挤着拥堵的人群,买了点吃的,便回到教室,上着苦逼的晚自习,大概那时的高三生活都这样。
也许是他们各自的父母都没有看好他们这段年轻的感情,只要他们成绩不受影响,父母们也都是采取不反对也不赞同的态度。
这一年,他周岁十七岁半,她十六岁半。也是这一年,才有了花枝并春夏的故事,也许,一直都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