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乡下老家度过的。八十年代的农村还是比较热闹的,不像现在只剩下妇女儿童老人了,能出去挣钱的都出去了。当时我们那代人兄弟姐妹也比较多,回想起来,也有许多有趣的事儿。
那时的天湛蓝,那时的水清澈,那时的空气清新,那时没那么多雾霾。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空调,也没有小轿车,有一种手扶拖拉机,需要用一根铁棒摇的,发动起来突突突……的响。出门基本上是步行,后来有了自行车。
青龙村(又名和平村)是个离回春镇不远的小村庄。它虽然很小,但给我的回忆可是满满的。故乡情,最难舍,每次回到久别的故乡,看到亲人和邻居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都能唤起童年的故事。前两天听回乡下的父亲说邻居家的“少德”和“老袁”都得了重病,父亲当时唏嘘半天,感慨人生苦短。
老袁一生确实悲苦。少年家穷,娶不起媳妇,40多年前我们周本家得病死了,于是“老袁”来我们周家做了上门女婿,帮菜大妈照顾三个儿女。30年前菜大妈的眼睛完全失明,5年前大儿子死了,3年前女儿死了,10年前小儿子好不容易找的老婆跑了。当人生悲剧在一个人身上反复上演,我不知道要多强大的心才能不击垮。“老袁”突然倒下了,血压爆升到200多,当喊来医生医生不敢治疗了,送到金城县医院也不接手了,后不得不转到新政县医院治疗,到现在也处于失语状态。
我家老宅在凤凰山(据当地老人说古有凤凰栖息于此而得名)下,它是土木石混合结构,是我父亲和母亲在1989年历时半年才修建好的。地基深、量墙高、房屋高是我家老宅三大特点。当时修建好后算得上村子里数一数二的好房子了。这栋房子凝聚了父亲母亲的心血,现在父亲时不时还回老家维护老房子,其实他不是维护的的房子,而是在维护他的“爱人”。我的童年离不开这栋老房子,它为我们全家遮风挡雨。房子老了,人老了,但记忆如斯,永不褪却。我家房子前左右都是密密麻麻的房子,房子多了,人多了,玩伴自然就多了,跟我小学同班同学就3个,比我年级高和低的有七八个。臭味相投或者志趣相投再加上年龄想近的孩子才能玩在一起,野在一起。
二哥比我大四岁,是个非常聪明淘气且有领导才能的家伙。是这堆孩子里的孩子王。经常带着我们一帮小孩子上树摘野果,捉知了,掏鸟窝。下河捉鱼逮螃蟹。他还会自己动手做弹弓,做木头手枪。也曾给我做过一把弹弓,当时我们这群孩子几乎人人都有一把弹弓。每天衣服兜里装满满的两袋小石头,把弹弓别在裤腰里。走起路来个个神气活现的样子。我还曾经把邻居家种在菜园里的丝瓜当靶子。把那些丝瓜打得稀巴烂。也曾用弹弓打碎了邻居家房顶的瓦片。通过一番勤学苦练,有一天我们这帮小鬼去野外树林居然打下了四五只麻雀。于是大家兴高采烈地拿着这些战利品在我家房子后的水沟旁拔毛,开膛破肚。修理干净之后抹上盐,用树叶包好。在外面糊上一层黄泥巴,然后放到火上烤烤。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吃到了香气四溢的烤麻雀。这真是记忆中难忘的美食啊!我急不可待地吃完了一只烤雀,还想再吃。二哥却不肯给了,只能咽着口水,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在大家吃得正高兴的时候,不知道谁喊了一声“鬼来了”,大家都落荒而逃,这次恐怖事件给我留下了可怕的阴影。有的时候我们也做竹桶饭,在家里带上弯刀、偷上米、肉、菜、盐。在竹林砍上几节粗的嫩竹子,把里面洗干净,放进米,肉、菜和佐料,用红薯封住竹筒的口放火上烧,烧得竹筒变干觉得饭熟了就不烧了。竹筒饭味道有竹子的清香味,吃起来香味十足。
那时候我们没有现在这么多品种繁多的零食。每年的冬天,是农村的空闲季节。到了农历十一月,总有本村的一个李老头担着挑子来卖苕麻糖,遇到这种机会,总会美美的吃上一次。现在走在路边遇到卖苕麻糖的也不会错过,总会掏钱买点那种黑色的软软的可拉的长长的苕麻糖吃吃,那种硬硬的和白色的苕麻总不能唤起我的记忆。
记忆中还有一种爆米花。邻村有个老头,每年冬天都会扛着他的武器一个带架子的黑乎乎的铁坛子和一个小炉子。他每次一来我们村的晒谷场,就有很多人从家中拿来玉米大米排队等着爆米花。只见他打开坛口,把那些玉米倒入铁坛中,盖好,然后放在炉火上烧。边烧边转动着那铁家伙。过了一阵子,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停下来。用脚一踹边上的机关,只听见“砰”的一声巨响,一粒粒的玉米就变成了一朵朵爆米花了。大米也变成了胖胖的白米花,觉得好神奇哦!所以我们这些好奇的小孩子就喜欢围着那老头转,看他变戏法似的把玉米,大米变成爆米花……
那时候的我们也没有象现在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玩具。好多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一根线,打个结,拆来拆去能拆出多种形状。一张纸,能叠飞机,折纸船,做小风车,猜东南西北。一串纽扣,一把小石子,就能玩抓石子的游戏。男孩子们喜欢打玻璃弹珠,用香烟纸叠三角包,四角包。用竹子削刀剑,做水枪。用泥巴做汽车,做火车。女孩子则喜欢踢毽子,跳绳。
秋季,周家石板是最热闹的地方。在玉米、水稻丰收的时候,晚上大人小孩收完晾晒的玉米、水稻后,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周家石板那广阔的天地就成了十多个小伙伴的游戏场所。有的在地上画几个方块,跳飞机格。有的边跳橡皮筋,边唱着“小皮球,香蕉油,马兰花开二十一……”人多的时候大家一起玩捉迷藏,玩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经常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那时候我们小学只有语文数学两门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多。课外最喜欢看连环画,将成语故事和安徒生的童话的故事记得滚瓜烂熟。每天清晨起床,听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村里的广播在放: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那时候,我们吃的都是五谷杂粮,自家种的蔬菜瓜果。除了帮大人们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野疯跑。春天抜野蒜,掏折耳根,挖竹笋。夏天捉知了,钓青蛙,抓萤火虫,秋天烤红薯,烤玉米,偷甘蔗,冬天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
那时候我们亲眼见证庄稼的成长过程。看着一粒种子从入土到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见识了水稻从播种,拨秧,插秧,抽穗,成熟,收割的整个过程。深切感受到父辈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艰辛。也深深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家家有了新楼房,小轿车,空调,吃的,玩的也是应有尽有。然而孩子们的压力却越来越大。背着沉重的书包。周末辗转于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之间。脸上天真无邪的笑容也渐渐少了……有时候我真庆幸我们这代人曾经有过那样天真有趣的童年!那些年我们虽然生活贫穷,但是真的过得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