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大秦帝国》,秦国灭赵,完成历史性的转变。
国家强盛之起源
战国时代,国家强盛首先在人,而人关键在三杰:明王,能丞,谋将。
明王者高明的、清明的国王,对国家现状、危机、目标追求等非常明确,不急不躁、稳打稳扎、徐徐图之。从秦献公开始深感秦国疲弱,急需革新图强,历经商鞅变法、吕不韦富商等百年变革,国家面貌一新,奠定了合并天下的基础。
能丞者能力超强的丞相也。丞相总理国家政务,调节政策、时序、资源之关键所在,开创法律,加快行政体系运行效率,防止腐败,政务清明,一心为公,是权臣丞相均需兼顾所在,所以对能力要求相当之高。
谋将者军事能力超群的大将军是也,如白起,如王翦,非一般战役大将,重在谋国的军事战略。何时出兵,何时收兵,战略目标与国家发展阶段的匹配选择等,均极为关键。如白起发起的秦赵长平之战,历经三年坑杀赵国40万大军,旨在打压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实力,为秦国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不是消灭赵国,时机未到也。一来秦国力量不足,二来东方六国实力犹存。打压赵国,表面上是一场重大战役,其实如果不打压,顺其发展,不仅赵国一国可能成为秦国最大的敌人,更有可能在赵国的带动下发动六国合纵共同打击秦国,则秦国面临灭国的危险。
以上三人需同心同德,达成一致目标,才能无间配合,让国家机器高效运行,国家快速发展。其中明王是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如果一国之主没有雄心壮志,怎么可能吸引能丞和谋将,进而进入发展快速道呢?这一点对比秦国与六国的历代国君,对比可谓再明显不过了。比如秦赵灭国之战,赵国国王还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完全不把国家当一回事,就算是有谋将李牧又能个如何,国不灭才怪。
国家强盛之根基
国家强盛,其次在治。这里的治,首先是体制,其次是法制,再次是吏治。
众所周知,秦国一统天下,非常关键的是长期坚持商鞅法律,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无功不赏,要得公爵必须立功,由此带来整个国民人人遵纪守法,争功好战,民风淳朴,身心统一。如强秦首战赵国阙如大败,宣太后自裁以谢国人,这种担当,能不激励秦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吗?
反观六国,表面上遵循仁治,其实就是人治,法无定则,民无通则,随性发挥,浑浑噩噩,直至灭国。齐国繁盛时期以吏治优先,也闹下欺上瞒下的闹剧,究其根本是缺乏严格执法、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的自然之道。
又比如,天下大旱,六国以体恤民情为由,赦免当年百姓的交税。秦国则不然,法律早有规定,无论何种天灾,国民总要交税。一边是民情汹涌,一边是法律高悬,究竟应该坚守那一块?上至国王下至中枢,无不为难。关键时刻,李斯上书:“法不可弃,民不可伤”,建议延缓交税,最终皆大欢喜解决难题。
时也运也李牧们的无奈
有明人,有法制,国家必然经济发达、军力强盛。一部战国史,就是一部国家崛起的历史。泱泱六国、人才济济,地大物博,最终却被偏安一方的秦国所灭,归为一统。纵容如信陵君平原君这样的四君子能人、吴起李牧廉颇这样的谋臣良将又能如何?悲哉,李牧,一生无败仗,可惜赵国社稷倾倒,没有给他发挥的空间,否则秦赵鹿死谁手,亦难分页。
车轮滚滚,时代发展自向前,我辈身在洪流,观阅历史,呜呼感慨,不胜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