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条新闻,说一个豪花了1200万,在北京买了一个39平的学区房。我算了一下,这是要30多万一平啊!有人算了一下,说这个孩子每在学校呆一天就是6600多块钱,课堂上稍不留神就错过一个亿的节奏啊……
我们这种小格局的人大概是怎么也无想象的。就是想象的到也无法理解啊!1200多万,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到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也用不了那么多钱吧?关键是有这样一个家底,孩子还要接受传统的中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吗?豪的世界真高冷。
然而有人说了,这房子它增值啊!没准孩子小学没毕业,房价就翻几番,这孩子就实现高层次的财务自由了(其实有一个能买得起这么贵的房子的爹,财务自由那都不是事)。果然房子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住的。
我没买学区房。在太仓学区房是1.8万一平左右,非学区房是1万左右。不是我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是我压根就没打算把她的教育全压在学校身上。说句老师不爱听的(不针对任何人),当时咱班什么人考师范?你们懂得。当然不排除优秀的老师,但现在不也已经不光拿成绩说事了吗?咱江苏省已经试点中考要考美术和音乐了,这是方向,是指挥棒。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更要仔细思量了。
今天在《得到》上听前前央视少儿主播周舟说,未来孩子的成长和成就可能更多来自于家长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自我实现。这话我笃信的,让孩子进行脑里拼杀,太残忍,还是想想怎么样让自己活出精彩感染孩子鼓励孩子,让他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这样的孩子怎么样也能养活自己了。
扯回来学区房这茬,想要所有学校都实现教育均等那是不现实的。以苏中某地基础教育段的例子来说(老公的家人有三个老师,以下是她们的切身感受),教师之间的频繁流动带来的是老师没有责任心和归属感,自我价值也很难体现。然而这种不公必须存在于可以接纳的范围内,而不是通过人为因素刻意拉开距离,让学区房贵的自有道理!这个合理的不均衡的区间是什么?我怎么知道?所以那么多教育改革者不是摆设,要深入学校,深入家庭,了解大众的需求,房子和教育挂钩本来就是扯淡的事。这下子淡越扯越大,再这样下去,怕是鸡飞蛋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