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位关系很铁的朋友问我,他喜欢上一个女孩,想给对方写一封情书,问我说这事合不合适?因为我跟他的关系很铁,于是我就非常直接的怼他,我说你脑子没事吧?这年头谁还写情书呢,本来或许会对你有好感的女孩,一封情书过去人家没准会觉得你是个神经病。到了后来,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情,遇上了一些人,又让我对朋友的这件事情有了新的看法,其实,那些看似老旧的、落伍的、委婉的沟通方式未必不失为一种更舒适的方式。
当代社会,大部分人的生活节奏都非常快,人们早就习惯了即时的、直接的、简单的沟通方式。见不了面的就打个电话,实在不想打电话的,就发一条微信,总之,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实际上,这些简单直接的方式在很多时候会给人非常不爽的感觉。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那种可以毫无顾忌的沟通的朋友不会很多,而我们每天要联系的人却要比这多得多,在这些人里头,其实大部分都是泛泛之交,虽然经常联系,但他很难在你的内心占据一席之地,你总是想与他保持距离,不愿让他知道有关于你的一切。比如,有的人打电话很喜欢问一句“你干嘛呢?”人们总将这句话当成一句开场白,但实际上这种问法就让人十分不爽。第一种情况,回答他?可你又不想让他知道你现在干的一些事情,如果再遇上一些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他就会问你为什么要干这件事、怎么干这件事,实际上,这些事情与他们全无关联,他们也不是出于对你生活的关心,而仅仅是出于对你生活的好奇(当然有些关系特别棒的人除外),甚至有人的就是想知道你的一切动向,一天能打上好几个电话,就是想对你的生活了如指掌,好像他若对你的近况一无所知,他就会过的极不踏实,不要怀疑这种人的存在,每个人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第二种情况,如果你回答说啥也没干,他就会觉得你很闲,于是电话里东拉西扯说一大堆没营养的话,让人不胜其烦。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泛泛之交而言,与其以这种方式开场,还不如直接有事说事。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微信聊天,有不少人经常用一句“在吗”作为一段聊天的开场,仔细想想,问“在吗”的人通常是有以下的心理机制,第一,这个人跟你不是很熟,怕冒昧的跟你说一件事会让你猝不及防,第二,他所要说的事情往往是要找你帮忙,而且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作为接受信息的人来说,看到这两个字时,内心通常都是矛盾的,第一,这个人跟你关系一般,而且十有八九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第二,他要找你帮忙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能办到,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接受信息的人就会面临选择,如果理他,就得勉为其难的帮他达成某个目的,或者找个什么理由拒绝给他提供帮助,帮和不帮都需要费一些周折。如果不理他,又显得没有礼貌,为人淡漠。而最纠结的过程恰恰就是收到“在吗”后考虑如何回复对方的过程。所以,与其看似礼貌的问一句“在吗”还不如明明白白的有事说事,这样至少看起来会让人觉得真诚一些。
还有,现在几乎人人都用微信来聊天,发语音的有,发文字的也有,发语音看起来最简单,省去了打字,节省了沟通的时间,但是发文字虽然打字比较麻烦,但是看起来更加庄重。其实,对于发出信息的人来说,当然是更倾向于与发段语音,但是对于接受信息的人来说,要了解这段信息说的什么,就得把手机举到耳朵旁边从头到尾听完这段语音,最长的要听将近1分钟,而且在听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语音的内容会不会有什么私密性,但是,如果发来是一段文字信息,则只要看一眼就能抓住这段信息的关键词,大大的节省了接收信息、理解信息的时间,对于接收信息的人来说,文字也许才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我们每天都要和许多人打交道,每天都要与人沟通很多信息,但是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把自己的意思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明白,却忽视了对方在接收这些信息时有没有感到不适,有一句话说的好,“你让别人舒适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我们更该关注的,是怎么说、说什么才能让别人舒适,才能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现在想想,当你写一封信给别人,你会斟酌词句,考虑怎么把话说的漂亮,让人看得舒服,而作为收到那封信的人,会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这封信的内容,考虑如何做出回复,这种慢节奏的情感沟通方式也不失为一种令人感觉舒服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