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学习要从整体上建立系统,并不断地完善各个系统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已经打造了自己专属的学习系统?具体的学习系统建立法请参考:
学习系统就像机器运转一样,需要及时恰当的维护和保养。那么,如何保证你的学习系统中的每一个学习流程在最佳状态呢?
整体性学习法。它就像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铁匠,用高超的技艺不断让你的宝剑“学习系统”锋利无比。
说到整体性学习法,一定要说到他的创始人斯科特-扬。他在高中时课下几乎不学习,却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上大学后大考之前的复习不会超过两个小时,但四年内的GPA却总在A和A+之间。之后,他又在12个月内自学完成了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学科的33门课程。
这是怎样的一个学习大神啊!
所以,今天我们将就整体学习法展开叙述,用符合国情的方式解读给建立好系统的同学。
整体学习法,首先要有跳出单一学科局限性的视野--这与之前一篇所论述的建立学习系统不谋而合,将学习过程看作一条条有秩序的生产线系统,同样面对零碎繁杂的知识点,我们也应该站在外面看学科。
这里,我们要牢记的扩展视野的方法只有两点:比喻和类比。
比喻是帮助我们理解具体知识点的运输工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熟悉比喻的方式,只是我们更多的是运用到了文学修辞当中。一个新鲜的知识点对于我们是陌生的,而通过比喻我们将其拉近到我们的身边,更清楚地观察陌生的知识。比如,什么是相对论?你可以这样理解:你玩起刺激的电玩,一个小时好像一分钟一样快,而你坐在枯燥的高数课教室里,却会觉得度日如年。这就是站在知识点之外,将抽象的知识变的更具”亲和力“,为之后更深一步的探索打下了基础。
类比:这是揭示知识点规律的魔法棒。
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么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当你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跳出这一个学习系统,观察其他系统中是否有与其类似的学习流程并加以借鉴。是否看似面生的问题变的似曾相识?【学习系统建立法见本系列第一篇】
那么怎样将这两个法宝运用到整个学习系统中呢?我们熟悉的前方高能环节来了!!!简单来说,具体学习流程中我们要做到“五~~~~四三二一 ”法则。今天我们着重阐述五类信息法则。
五类信息
这里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整体性记忆。这是与我们日常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机械记忆完全相反的。
当你遇到概念、定义、公式、观点、理论等,你是如何消化的?很多人可能更多的选择机械记忆。短期内似乎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时间长了,似乎统统这些都变的模糊起来,运用时也并不得心应手。现在你要做的,是忘记你之前对知识类型的判断,重新将你你接收到的学习信息归纳为如下五类。
随意信息:大部分陈述事实、日期、定义或规则的信息都应该归入此类。这类信息的特点是没有什么逻辑规律,进行“再加工”比较困难。难点在于如果不进行反复记忆,非常容易遗忘。
处理方式:替换法--以公式A=B*C为例,你可以将公式中每一个变量替换成你熟悉的东西。例如A可以想象成苹果apple,B是香蕉banana,C是中国china。这样便可以理解为苹果就是来自中国的香蕉。是不是容易记忆了很多?这个方法应结合自身熟悉的知识领域进行替换,便于长期记忆。
口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帮助我们记忆长月,“王土大木工,目日口田山”帮我们记忆五笔字型。当然,你也可以把一系列相关的知识通过编成口诀来记忆,相信不少同学在应试中也时常用到。
观点信息:存在争议的信息通常可归类到观点。此类信息通常出现在文科知识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来对不同的观点有更好的了解。难点在于收集信息过程中如何寻找答题模式。
处理方式:图表法--通过绘制图表,将有关观点的要素对比罗列出来。例如观点的提出人、时间、相关著作、论点案例等,一目了然的信息以及鲜明的对比有助于提炼出观点信息中的中心思想和矛盾根源。
过程信息:描述一系列操作、运用过程的信息可划归此类。比如如何编写一段程序、怎样拧魔方的步骤等。过程信息需要建立正确的模型用以练习。难点在于建立正确的模型。
处理方式:模型纠错法--这与建立学习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操作之前,你应当列出每一步的步骤和要点建立练习模型,之后不断依照此模型进行实际练习,过程中发现是简单的拼写错误算法错误还是概念理解偏差,并针对性改进直至模型完美化。这之后,便是依据模型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很多人这时候容易犯眼高手低的错误,不愿意话费时间记录步骤建立模型,从而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也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具体信息:顾名思义,具体信息就是我们在实际中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信息。此类信息在我们日常学习工作中经常遇到。难点在于信息吸收过程比较复杂。
处理方式:内在化--具体的信息同样我们要运用更具象的获取方法。首先要内在化你要记忆的信息。是一个函数,一副人体骨骼图还是一段视频操作?之后要在脑海中建立图像。这个过程可以先在纸上画出粗略图并不断改进,直到脑海中出现具体形象的动画。例如一个公式的演算,可以将数字符号想象出会动的小人,小人不断喷跑改变位置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公式变化),当你脑海中能够完整的放映出一部微电影(整个推演过程),恭喜你,你已经深刻的完成了对知识的获取。研究表明,内在化的记忆时效甚至可以长达数年。同理,你可以为电影中的角色配乐、加入情感,使内在化过程更加丰富。
抽象信息: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让你头疼的学科,往往涉及的是抽象信息。此类信息与具体信息相反,很难具象出画面感,但逻辑性却很强,难点在于理解和拓展阶段令人难以忍受,因此学习中应将其单独处理,抛弃掉无所谓的随意信息,这样更容易理解。
处理方式:冰箱法--想象将晦涩难懂的部分放进一个大冰箱,你与她共处一室。忘记有关的概念名称或是定义,专注与之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做?程序这一步为什么这样写?如何你从这一步变成了我不认识的下一步?记住这个过程千万不要带入对随意信息或具体信息的探索和记忆,本质在于发现你到底想问什么问题,是什么阻碍了你真正理解这部分信息。这里可以运用二八原则,不要被难懂内容中的其他四类信息困住,不管它为啥这定律叫牛顿或是那个定理叫夹逼,让你烦躁的只是20%的疑问,那么就用80%的时间来一次对话。当你找出真正的难点所在,通过模型纠错、内在化等手段将其具体化,这当中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将是茅塞顿开的好方法。
五类信息你了解完了,那么接下来就是从下一次你打开书本时,学习新技能时第一时间判断信息种类并运用相应的处理方式进行学习。当然,五类信息的融会贯通要用到文章初始提到的整体学习方式。一份材料中,往往包含了几种类型的信息,而它们又是相关联的。因此看似是随意信息,也许模型建立后,你能发现其中一定的逻辑关系(数学的公式互推中往往出现),具体信息和抽象信息又可能在实际模型操作中搭上了桥,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不断联系起来,那么脑海中就会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结构。
那么你准备好建立你的信息帝国了吗?
“五四三二一”法则中“四个秘籍、三个应用、两个延伸、一种习惯”将在系列《这种学习方法比埋头死读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三)》中继续阐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