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小孩去看了这个假期育儿圈最火的电影《长安三万里》。
看之前临时给娃做了点功课,在B站上搜了相关的视频,最好看的还是思维实验室出的安史之乱。
电影长达三个小时,
问娃,你喜欢李白还是高适?娃说喜欢李白。
大概是人到中年的缘故,看完这部电影,我反而更粉高适。
高适小时候大概是有读写障碍,所以读书一个字都看不进去,而高适父亲的表现也是当今父母的表率,陪着孩子骑马读书,练习武术,虽官职不高,却文武双全,尽职尽责,堪为表率。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高适,必然是一个忠厚之人。
他少年时与李白偶遇,与李白天生才情相比,他平平无奇,甚至口吃的毛病让他显得有些笨拙呆板。数年后数次相遇,面对李白的狂放不羁,随性而为,高适愈发稳重,他没有陷入扬州和长安的纸醉金迷,反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方向,家国情怀刻在他的骨子里,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去边塞投军,报效国家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即便后来回到梁园,十年沉寂,也未能消磨他的意志,投身于哥舒翰帐下,哪怕是一个文职记室,虽略有不甘,却也能了却心中志向。当哥舒翰以生命护他逃走,托他带一句话:藩将,并非都是叛军。泪目!他逃走后,追向唐玄宗逃亡的方向-四川。
他并未放弃。
所以他后来被封为节度使,有人说那是运气,但我觉得不是。他多年来严于修身,忠于国家,志向从来不用言语来表达,只用行动来证明。各路诗人才人聚集的唐朝,不能做好诗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但正如李白预言:总有一天,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天!
李白于高适是极其重要的,李白的狂放与高适的内敛对比鲜明却又互相吸引,我相信高适的内心是极其羡慕李白的,不仅是他的才情,还有他为追求心中理想的那团火而打动。李白教他相扑,教的不仅仅是相扑,其中之道极大地弥补了高适不懂变通的性情。
李白在和高适分开的时候对他说:
二十年前那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便是为你而作!
侠义之情,不仅仅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多的是在目标坚定,舍身为国的大义!
而高适到最后,也未放弃与李白的友谊,老年的高适业已褪去年轻的青涩,考虑问题更加的全面周祥。
我们都没有李白的才情,所以我们仰慕李白而不会以为自己可以成为李白,李白是不可复制的。
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可能我们只能有一点点可以成为高适的可能。这部电影里高适的成长过程,更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未必从一开始就是学霸,从一个笨拙的孩子努力向上生长,过程未必顺畅,可能还被学霸虐过,工作也未必顺遂,不断经历各种磨难,然而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希望,高适到最后也被贬官,所以人生结局未必能如自己最初所愿,可是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生啊!
所以这部电影看完,我粉了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