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吸收的知识越来越多,需要进行知识整合。为什么呢?
其实就像我们喜欢买衣服一样,你买了很多单品回家之后,你就会开始整理衣柜,整理衣柜的目的不仅是叠整齐衣服,更加重要的是把每件单品进行整合,搭配出更好看,更加适合自己气质的套装。知识管理也是一样——收集和整理知识,有效率的产出结果,解决问题。
在说如何有效管理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知识管理的坑:
1. 把印象笔记等知识管理工具当知识管理
很多人把各种知识管理软件的使用,当成了知识管理,是犯了“把书架当成书,把藏书当成有学问”的谬误。
人们遇到好的知识,就下意识地收藏到自己的各种知识管理工具中。长久下来,知识收藏了很多,微信也收藏了一堆。这个动作非常好,但仅仅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还有2个动作你没有做——你什么时候读?用的时候怎么提取、提取的产出是什么?
我喜欢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把收藏在有道云笔记的文章重新浏览一边,加深印象,然后进行分类,当我要写书评的时候,我就会在有道云笔记里头搜索关键字提取相关知识。又或者是反着做,在我写书评的时候,我进行主题阅读,把相关主题的素材聚集在有道云笔记的文件夹,如果下次遇到,就更加容易提取了。
所以千万不要让知识管理止步于收藏和分类知识,后面还有提取和表达很重要。只是走了第一步,像篮球运动员接球走了一步,既不起跳,也不投篮,非常可惜。
心理学家、《心智探奇》的作者史蒂芬•平克说—— “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
恰好对应的就是知识管理的收集知识、整合知识、呈现知识三个步骤。
你不妨形象地把知识管理比喻成“两步半上篮”——
第一步:接球,拿稳球——收集、整理知识
第二步:调整动作,准备上篮——提取、整合知识
最后半步:投篮,命中——形象化、表达知识
带着这个认知,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误区。
2. 把思维导图等记忆工具当知识管理
思维导图,是一个好的记忆工具,却是糟糕的知识管理工具。
下面有三个理由:
a. 不便搜索:如果当你要提取知识,就发现手绘的图并不方便——不能搜索,不能互相链接,甚至不好保存。
b. 不利传播:而作为知识产品的输出,手绘图往往只能让人觉得“woo,好好看,好用心”,但是个性化的表达并不利于传播——我大部分时间无法直接看图理解内容。
c. 不好整合: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树状结构的;真正系统地输出内容,需要整合很多张脑图的知识,这意味着脑图们需要分拆然后整合,手绘做不到。
其实,最好的方式也许是要么把头脑风暴和记录的手绘图整理成电子版的,要么直接用软件记录和传播。
还有,晒笔记很好,但千万别把“特艺术特有成就感的知识记录”变成了知识管理的终点——知识的功能性远远比炫耀性重要——别忘了,要极其功利地读书。
3. 把写作、讲课等当成了主要的知识输出
那么,是不是阅读、整理、整合然后写成文章、课程输出(就像这篇文章这样),就是唯一的知识管理路径呢?
并不是,知识管理并不是内容生产者、研发者或者讲师的专利。而是每个学习者都需要学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输出方式有: 内容、技能和判断。
a. 输出内容
写作和演讲的确是常见形式,但除此之外,知识的输出有非常多的形式:
比如产品设计新思路的PPT、开会时提出的一个新观点、两个人之间有启发性的谈话,哪怕吃饭时的一个段子……你可以用很多形式输出不同的知识。
b. 输出技能
知识也能转化为技能,比如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的上升,你更加知道如何搞定某类客户。
c. 输出决策
很多人听完课以后,决定投身某个领域。刘备见完诸葛亮,决定三分天下,这也都是知识转决策——投资者做最多的决策,所以他们学习也最勤奋。
作为知识管理的最后一步投篮,写个爆文,做个IP属于扣篮级别的——你没必要一上来就扣篮,你可以选择很多形式。
职场人最好的知识管理产出——复盘
其实如果要给职场人只介绍一个重要的知识输出习惯,有比写文章更好的办法,就是写文档和写复盘。
那些持续产生复盘知识的个体,在团队里地位逐渐就高了起来,因为—— 专业本来就是一种领导力 。那些持续做复盘的团队,他们的认知和学习效率就是做事不复盘,复盘不记录,记录不学习的团体的10倍。
很多人做事情靠状态——好的时候无往不利,糟糕的时候一塌糊涂。他们其实就是缺乏持续的知识输出。 成功就是找到幸运但是低概率的事,变成知识,并高概率地重复。
攀岩者会在岩壁上打下钉子,让自己即使失手也不会自由落体。知识就是时代攀岩者在不确定的岩壁上打下的钉子——输出知识让我们更有勇气,更有效率,不用担心从头做起。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