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真文学被冷落和边缘化的文章,意思是说现在的人读书大多是读一些有用之书,而文学类被归为“无用”即不能给人与社会创造价值尤其是变现。今天偶然在翻读到何绍俊的《文学的尊严》中的一篇《文学冷还是出版冷?》,让我更进一步看到了真文学被冷落的深层根源。
在文中,作者由2013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掀起的一股莫言图书热潮说起,看到了当今表面的文学热现象的深层是一种真实的“出版冷”。而出版冷的深层根本原因是:“文学上的‘出版冷’说到底是出版机制的问题。我们的出版机制完全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之上,而对书籍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所承载的精神功能主义得很不够。我们尤其应该强调文学图书的精神功能,因此单方面地把文学图书推向市场,完全靠市场来左右文学图书的生产,是违背文学规律的,也就很难以生产文学经典。一个好的文学出版机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学图书的精神性。在政策和生产环节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优秀的文学图书能够出版。”这一长段文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出版界的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本质,在这种本质经营方向的指导下,渐渐所利益懵逼已经利益熏心,看不到文学的精神性属性,也就极大地降低了身为一个以精神属性自我标榜文化人眼光的敏锐性,而事实上,这里提到的一个关键词“精神功能”就是“文学图书”根本属性,也正式出版家唯利是图的核心所在,因此,可以说,出版界忽略“文学图书”的“精神功能”进行市场化操作出版无异于是他们缘木求鱼的愚蠢行为,也正式造成当下出版界或者图书界很难有好书呈现的一个根本原因。他们一位受市场低下读者或者是通俗书籍爱好者的“马首是瞻”,从而导致当下的图书界整体图书品味下降,这一点,身为一个爱好文学阅读的人,在各大书店购买图书的过程中的屡屡受挫的经历,足以说明这一点。
而在出版界的文化整体形式雨风向引领下,出版家们“精神功能”审核标准语品味的下降,也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文学阅读爱好者的水平的每况愈下,精神语精神的传递,品味雨品味的传承,这就是当下文学冷的假象的一种必然。而造成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出版界对文学图书类书籍“精神功能”的忽略与不重视,然后产生当下社会阅读者的精神性品味的急剧下降,从而又反过来对出版界甚至是作家作品的品质的需求水平的下降,如此恶性循环,从而走进一个作家与出版界与读者的死胡同难以走出来。
作者得出如此结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条分缕析剖析:“首先是对文学精神的理解出了问题。”“出版社总是从能不能引起轰动的角度来审读文学,他们就拿着时尚的尺子与社会热点的尺子来衡量文学,也就看不到文学的精神内涵,看不到文学的精神内涵对民族精神建构的长久不衰的作用。”相信这一点,我们根本不用思考,只要稍加看看当下的社会时风和人的精神状态便知。其实,对于“文学精神”这一内涵,我觉得对当下的大多数民众是非常奢侈的,他们根本不谈什么文学,更谈不上什么“精神”。“文学”一词对于当下的大多数人而言本就是“无用”的代名词,在当下世俗绝对的现实主义的人群中甚至完全可以用“唯用是图”来形容。一切的“无用”之物就是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如果这样的无用之物你还要大谈特谈什么精神,一定或对你刮目相待甚至是堪称“异教徒”或是疯子。然而,莫言在诺奖颁奖时说过:“我想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的没有用处。”可以说,文学图书的本质就是在于它们的“精神功能”即对于我们当下人而言的“无用”。作者在这里也引用了张清华评价莫言说的那句话:“一个受尊敬的民族,不是靠自己的物质财富,而是靠自己的精神财富。”然而,很不幸的是,我们当下的芸芸众生皆是与此评价相反的,他们对世俗社会成功的界定是“靠自己的物质财富”而绝非是“靠自己的精神财富”,不是曾经社会上流传着一句“穷的只剩下钱了”的经典吗?这应该就是我们当下真正的“文学冷”的深层原因——物质的奴隶精神的空虚。“其次是对文学的期待出了问题。”“出版社总希望出版的文学图书能挣大钱。出版社希望挣钱并没有错,错在他们对文学期待值太高。他们总是把文学图书当成畅销书来做。这显然是一个最不文学的文学定为。”这一点说到了出版界唯利是图的本质,从而把文学类图书绑在了他们“唯利”的目的上,从而在文学图书上实施着削足适履式的营销,这样大大忽略了那些“并不畅销的严肃文学”的精神属性,这样的“严肃文学”从而不能真正进入社会读者的阅读领域。如此而来,自然就形成了所谓的“文学冷”而“出版热”的虚假局面。“再次是对文学的参与出了问题。”这里说的是身为编辑,并没有真正参与作者作品的审核或者说出版人的作品质量的审定与提升的过程。甚至有出现了“现在有些出版社出的文学书籍,几乎是一个毛坯品,甚至连错别字都没有改过来”的低级错误的作品面世。说白了,这三个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成本利益,再次是精神状态,最后是责任担当。
唯利唯快,导致了当下社会的快餐式文化,也促使了出版界在文学图书出版发行的“精耕细作”精神的欠缺。同时,在日益式微的出版界精神引领下的泛精神文化背景下,出现了社会民众甚至高等教育以致所有教育的为快是从的经济效应,从而几乎没有严肃而慢节奏下精神、文化之浸染与酝酿的土壤,这是与文学图书人类精神的天堂极不符合的景象,是当下真文学冷的冬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