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以“打开新世界”著称的皮克斯动画,在2006年,出品了第一部“赛车总动员”系列电影,从此,这个讲述赛车世界的动画长片,既是吸引孩子的“大玩偶”,也是成人观众的“酷跑大IP”。
作为好莱坞的经典模式——“电影三部曲”,“赛车总动员”系列其实有着严格的“套路”。在第一部中,主角麦奎因作为新出道的赛车新秀,虽然有着极高的天赋,但是却因为孤高傲世,而没有亲密的团队,致使他痛失第一名。而之后,麦奎因“失落”在了一个美国中西部小镇,通过磨练,找到良师益友,收获爱情,并最终取得“赛车真经”。
第一部的模式,显然就是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归纳的“英雄模式”,让英雄先遭受磨难,后万人加冕。
而在第二部中,电影不再满足于讲述“赛车”的故事,而加入了特工情节,并且将第一部主打的爱情元素,改成了“基情满满”的兄弟模式,再套上一个国际财阀垄断石油的阴谋,整部片子不再围绕“赛车”打转,而只是用“动画赛车”的背景套上“007”的故事。
3.
但是到了第三部,电影的故事开始回归“赛车”本身,也回归到主角麦奎因的身份认同问题。简单来说,《赛车总动员1》讲述了“英雄小子拿秘籍”,第二部则是“基友患难破阴谋”,第三部便是“英雄老矣更年病”了。
而这种模式,在好莱坞大IP的三部曲中广泛存在,往往第一部让主角出彩,树立性格和能力;第二部扩展IP世界,创造另类情节;第三部则是主角身份认同困难,需要经历大变故,发现真自我。
比如诺兰的“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在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中,布鲁斯·韦恩在经历第二部中小丑的打击和登特的死去后,他开始对自己的“英雄”身份产生怀疑,致使他在电影一开始就放逐自己,陷入危机。
而在经典的“蜘蛛侠”三部曲中,彼得·帕克因为超能力的强大和膨胀,逐渐迷失在对力量的追逐中,致使邪恶的另一面开始侵入自己,迫使帕克最终和自己的另一面做出正邪的角逐。
而在广受追捧的“钢铁侠”三部曲中更是如此,名利双收的托尼·斯塔克,逐渐对自己那“人民英雄”的身份产生怀疑,他开始思考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是“钢铁侠”这个名头,还是用能力保护所爱的人?
同样的“身份认同”便出现在了《赛车总动员3》。在这一部中,闪电麦奎因老了,虽然不是老态龙钟,但是和他曾经的导师哈德逊一样,因为一次比赛事故,也面临着新老更替的局面,简而言之:新一代的车型要登上舞台,而新一代的车坛霸主也要更迭换代,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必然。
所以本片讲述的,就是麦奎因找寻自身价值,重新认识自己和“赛车”这件事。但是,他都拿了数次冠军了,还认识不清吗?
当然,麦奎因在此之前,只是认识了“胜利”,却没有领悟“失败”,只懂得“胜利”的赛车手,只是一个优秀的赛车手,却不会成为赛坛传奇,只有像他的导师那样经受巨大的波折,才会发现自身的意义。
所以当麦奎因遭遇挫败后,他并没有放弃赛车生涯,尽管老骥伏枥,但是他依然志在千里。
电影在此处的处理,和香港的武侠片很是类似,主角遭遇挫折,然后功夫大侠为他指点迷津,通过刻苦训练,最终战胜敌人,获取胜利。
比如在《蛇形刁手》中,成龙挫败后得到袁小田的教诲,在《醉拳》中同样如此。有趣的是,像这种类型的电影,结局往往不是最精彩的,观众最想看的,恰恰是演员的训练过程,至于最后的大决斗,反倒是千篇一律。
而《赛车总动员3》有意思的地方,恰恰是它的结局不同以往。固然,在麦奎因和他的女教练酷姐的训练中,电影拿出了一些颇有意思的桥段,但,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麦奎因认识到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还认识到了酷姐的能力,也让酷姐找回了自信。
而电影结局的特殊处理,更是让这一效果得到了加强,新老交替成为了必然,电影并没有为了刻意煽情,让麦奎因这个老人强行赢得比赛。皮克斯在动画片的情节处理中,往往能用一种微妙的细节,讲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所以,麦奎因虽然没有赢得比赛,但他却“赢”得了自己。
比如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麦奎因向前辈老莫抱怨,说如果自己这次没能成功,那就面临和导师哈德逊一样的下场:失去比赛的机会,过着百无聊赖的下半生。
但是老莫却告诉他,哈德逊最快乐的日子,并不是像麦奎因想象的赛车生涯,而是指导麦奎因比赛的光阴,这样的情节处理就相当有力量。电影并不怕讲述英雄迟暮和新老更替,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衰老后的生活。
要知道,夕阳也有诱人的晚霞。
固然,《赛车总动员3》这部皮克斯动漫并没有逃出“好莱坞三部曲”的命运,但是它又讲述了新的故事和有趣的主题。这就是好莱坞,总是在老故事中讲述新意境。
的确,就如同“赛车总动员”这个系列,用“动画赛车”作为表现手段,即使里子依旧逃不出:友情、爱情、动作、特工等等话题,但是面子上好看,才是好莱坞一贯的作风。毕竟,电影向来不是一个强调讲什么故事的艺术,它总是一种在乎怎么讲述故事的商品。
本文首发“电影头条” 约稿或转载请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