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又重温了《肖申克的救赎》,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银行家安迪因冤被判无期徒刑,在这样充斥着混乱、压迫、肮脏的肖申克监狱,一个光鲜体面的银行家骤然沦为阶下囚,接踵而来的是一连串让人无法忍受的格格不入。
在肖申克监狱,大多数人是无罪的,但囚犯们却以相互欺压为乐趣,没人想过未来也没人想过逃离这种体质。但安迪不一样,他渴望自由,用自己的头脑和知识接二连三打破这里历来如此的规矩,他对生活怀有希望,所以他用了二十年成功逃离了肖申克。
同为体制所压迫,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由于体制的固化放弃了选择自由的权利,即使最后被释放出狱也因为无法适应外界生活而走向死亡。
而安迪用没人会想到甚至都不敢想的方式选择了自己的余生在墨西哥的海滨重温自由。
自由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我们总爱说现实无奈,生活残酷,让我们无力抵抗无处可逃。
到底是我们没得选还是因为提前放弃了主动权早已准备好“被选择”的姿态,用“迁就”敷衍随随便便的一生。
2、
被命运选择的人,依然有选择的权利,但往往最后让我们不得不对生活举起白旗妥协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选择”。
今年年初,我爸因为一直联系他去上海工作的老板迟迟没有发来让他去上海的消息,最终不得不开始手艺人的奔波。
虽然他嘴里一直念叨着在上海呆了十几年也足够了,见过了懂得了也没有遗憾。但他心里一定是不舍的,明明那么喜欢那个一直向往的城市,最终却因为雇主的决定还来不及告别就失去了再待下去的权利。
如果他还年轻,我会支持他去上海,即使这份工作不行还会有其他机会。
但时间能证明一切也能倾其所有。
看着面容苍老身上东拼西凑都是膏药的老爸,我还是忍住了那句“我支持你做自己喜欢的事”。
选择真的很难吗?被选择才辛酸吧
3、
所有人都说青春是一场迷茫的自我修行,所谓迷茫不过是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选择什么才是对的。
但既然是选择,哪有什么对错之分。只不过是每个人把选择付诸实践的过程有所不同最终导致自己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接受”。
就像你选择了这所大学选择了这个专业,但你仍有选择自己接下来的四年以及未来的人生该如何度过的权利。你还有足够的今生和未知去和所有的“不得不”抗衡。
把主动权留给自己,人生必然是从容不迫的,而把自己交给“被选择”,接踵而来的一定是越来越多的“不得不”。
4、
有个大我四岁的亲戚,一米七的个子,长的白白净净,性格也是妥妥的温和,平时还爱看书。
按正常情势发展,他也没可能会出现“情感堪忧”的担忧。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男生,屡屡被家人催婚,在亲人朋友的哄笑中,真的,看起来真的不能再衰。
他问我,感情不是得两厢情愿吗?即使不能彼此深爱,但至少不能随便找个人就结婚了吧。
我问他有没有想做的事,他说自己一直很想去支教,只是因为学历低,一直犹豫着没去。
学历低就不能支教了?只要用心去教,没人规定你得是大学生还是博士生。
我鼓励他去试试的时候,他沉默了很久,最终只是笑笑,说“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能这么简单就好了”。
说实话,我并不知道去支教对学历有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并不明白社会对一个初中毕业的人有多大的杀伤力。
但 to select(选择)还是to be selected(被选择)真的很重要不是吗?
5、
很多时候我常在想,如果将来因为种种“不能”“没得选”而不得不舍弃或者接受自己喜欢或是反感的事物,我还会像现在一样盲目不知所措吗?
答案毋庸置疑,没人愿意做“剩下来的人”,也没人会希望自己被未来“挑拣”。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段——“世界就是一个人和一个人的争斗,你只需要在这场争斗中获胜。人是绝对不会甘于对他人俯首称臣的,就算是奴隶,也有属于他的卑微自尊,也会立刻反击”。
“因此人类除了当场一招定胜负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生存方式了。”
因此,除了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再也没有其他的存在方式能满足我们各种“穷之不尽”的喜欢。
201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