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最有价值的,并不是他身上所拥有的金钱,也就是现金流。他最有价值的还是他有限的时间。
一般对于年轻人来说,有15年到20年的时间让自己打基础。不同人不一样,像叔本华说的是36岁之前,康德所说的是40岁之前,在这个年龄段之前,我们通常会有一个充分丰富地探索自己人生认知,或者不断去改善自己,塑造自己品格,不断去探索自己认知边界,和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的阶段。
在过了这个阶段之后,你会发现人的很多东西就定型了,不一定说定型,会形成一种惯性,所以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40岁之前你塑造习惯,40岁之后习惯塑造了你。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我有多少时间可以做成一件事情上,而不是说,我有多少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成上。
通常“我有多少时间把一件事情做成”,所考虑的是这个事情有没有价值,尤其是它有没有时间价值,哪怕以后我继续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继续产生价值,而是培养一种习惯,但是在某一个阶段之后,你就可以用钱去换时间。
也就是叔本华认为的36岁以后,或者康德所说的40岁以后,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就得用钱来换,这时候,你的专业技能已经形成到一定阶段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要避免的是在到了这个年龄段没有获取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说他没有某种特定的习惯,没有这种特定的习惯来让自己去立足,这是在成长过程当中或者在你整个一生当中比较避免的一种情况。
我们要尽可能地让自己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去接触某一个习惯,或者某一个可实践的理论,注意是可实践的理论,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至少是可以做一件事情的,它可以形成一个动作。
像我们所说的,语写1天写1万字,它的动作就是你写1万字这个动作,在这个行动过程当中,你可以体验到很多,而不是在这个理论过程当中,你可以体验很多。
培养这个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融入到你的生活当中。
其实具体是什么并不是太重要,它重要又不是很重要,它重要的地方就在于你始终要找一个事情去做,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重要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在很多种里面去做选择,比如说你的跑步习惯,还有其他运动习惯、写作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它是不同的习惯。在里面任意选一个,只要持续周期够长,而且你在这个领域够专业,对于你的一生的帮助,是很大的。
我们必须要避免任何事情只是做3到5年,在35岁之前或者40岁之前,你本来有15到20年的时间的事情。一个事情只做了5年和一个事情做15年和20年,它的差别是很大的。
所以我始终在劝所有的年轻人,甚至是同龄人,甚至是年长的小伙伴,一定要找一个事情持续下去,不要一个事情干了5年之后就不干了。你看我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持续10年以上、15年以上,才能享受到这种时间复利,去享受到这种时间价值。
我苦口婆心地讲做一个事情就一定要持续,但是如果不持续就很容易让你过去5年变成了一种失败,或者过去5年所起到的作用没凸显出来,就跟烧了90度的水一样始终烧不开。
5年,说长也不算长,但是绝对不算短。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在5年的长度上取得更大的优势,或者甩开同龄人呢?你所参与的这个领域一定是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或者说还没有人接触的,这时候你很容易跟其他人拉开距离。
但是在一个成熟的领域你通常是需要积累的,比如说在文学领域,你需要很长的积累,才可能在文学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个新领域,比如说AI,如果你使尽所有的力气去研究,你会发现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把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的人甩开,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相对来说比较新的事物,也就是最近两年才诞生的事物。
所以如果你已经在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研究了5年以上,千万不要放弃。如果你在一个新领域研究了两三年以上一定要往前跑,跑得越快越好,不要让自己停下来。
你可以走到更加前沿诞生出一些新的想法,但是任何的技术和任何我们所认为的一个习惯,它能在生活中产生作用,要5到10年的时间是不算太长的。
所以我养成一些习惯,希望它能在15年或者20年,或者30年以上。也就是20岁就开始培养某一项习惯,那么在40岁的时候,你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20年,和30岁才开始培养某一个习惯,在35岁又放弃,到40岁的时候又有个新习惯,始终只有5年,这种人生是不太一样的。
不管你对多少事情感兴趣,始终要有一到两个立身之本,这两个是在你持续了3年、5年、10年、20年、50年以上,你还可以继续往下探索的,以及它始终没有天花板的。
最后我会得出一个结论,阅读和写作就是最基本的两个,花多少时间它都没有天花板,花多少时间都可以持续积累,以及在你人生一直可以持续终老的,最基本的习惯。
所以我给自己送了一句话,已经是12年前的事了,我说: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人成长的基本路径。我始终告诉自己,每次我不知道做什么,或者每一天,我有一点点时间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句话。
这句话也送给屏幕前的你: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