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不生气的活法
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准确地说是为什么把最近的阅读书目,聚焦到情绪管理方面。
是因为之前发生的几件事。
学校让期末评选优秀班集体。作为优秀班班主任,我有信心在这次评选中胜出。
可到年级主任公布学期班级管理积分时,我们班排名居然是倒数第二。
我对这一结果非常疑惑并气愤。
在微信群里,质疑这样的评选有什么客观标准,并与年级主任私聊里,表达了这种不满情绪。
不料,没过两天,他就在一个晚上直接闯入我们班男生寝室,抓住学生熄灯后说话,一连拍了好几张照片并发到了微信群里。
我当时就意识到这是他借机向我提出抗议,向大家表明:你看,你们班就不是优秀的,这不学生就违纪了吗?
我在后来的处理时,严肃地批评了学生,甚至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声斥责学生,还用棍子打了三个学生的屁股。
这是把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学生的行为。
但当时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反观整个事件过程,我发觉这一学期自己的情绪越来越波动,越来越易怒。
包括这位年级的年级主任,也表现的那么情绪化。
我们的情绪都需要管理。
我一向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宽厚待人的形象,就因为一些荣利之争和学校的所谓不公之事,把自己搞得完全不顾形象,成天做一个“愤青”老师,似乎只有自己能救老师们于水火之中。
我购买了几本关于情绪管理的书籍,其中就有曾仕强的这本《情绪的奥秘》一书。
二、关于作者
曾仕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菜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社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任大学校长、教授多年,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以其厚积算发、化朽为神奇的演讲风格,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情绪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不生气的活法》是曾教授的经典力作。书中剖析了中国人的心性特点,教你如何管理情绪,活得豁达。
初读此书,类似有一些心灵鸡汤的感觉,内容中所说的关于控制情绪,看待生活问题的观点,有着中国人思维里的模糊性,有一种市侩哲学的味道。
不过,有一些说法还是值得思考,对生活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三、内容要点
(一)影响情绪变化的四种因素
主观感受、生理变化、表情动作、行为冲动。
(二)情绪的分类:理性情绪与非理性情绪
其中,非理性情绪有两大类:夸大与不符合实际
这里又包括几种情况:一定。觉得事物必然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必然符合自己的设想。
受不了。认为现实情况遭透了,自己受不了。我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其实别的老师为了多拿些工资 ,感受这样的状态就应该是私立学校的状态,而只有自己受不了,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以偏概全。即把一次或几次的情况当作整体的情况,产生刻板的印象。
糟透了。认为自己的情况非常坏,给自己制造压力,自己害自己 。
书中,作者还比较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说: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么理性,也没有日本人那么感性,中国人是非常特殊的“情性”。为什么叫情性,因为中国人非常重感情,会用感情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心。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更多地是以情绪来处事。
(三)情绪负债
即从小时开始,一个所得到的情绪感受。如果这种情绪感受是扭曲的,不健康的,那么他所接受到的情绪就是负债的。
情绪负债来源于三种性格:一种叫作依赖型性格,一种叫作控制型性格,一种叫作竞争型性格。
这三种不同的性格,都会对人产生不同的约束,从而使人产生情绪负债。
(四)毒性教条
作者认为毒性教条加重了情绪的负债。
而这这些毒性教条来自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庭:不合理的家庭规则,如不准小孩子 哭,不准表达真实的情绪等。
家人貌合神离有隔阂。
家和万事兴的紧箍咒。因为了维护家和的表象,每个人都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都藏起来,不敢真实表达自己。
学校:学校只考虑以分数来给学生进行排队,打压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让学生倍感压抑。
社会:很多人为了面子,活得很累,甚至很分裂。
自我:人心理上有一些毒性的教条,也让自我背上了情绪的负债。如竞争社会,胜者优败者劣。
只能赢不能输。只以经济水平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成功。
为什么 中国人会出现这么多情绪负债,就是我们受了很多的毒性教条。
怎样破掉这些毒性教条?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一个人有理想时,他就不会刻意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我想起一句话:当你朝着目标前行时,世界就会为你让路。
我得记得自己的目标,不然,就会在生活的途中被一些琐事所累,让自己不开心。
(五)自我管理情绪
这些都是无法让自己管理好情绪的原因。
抱有执念所谓执念,就是执著的念头。有些念头是应该坚持的,但更多的所谓原则是应该灵活掌握的。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和错误,也许自己坚持的观点,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场景,换一个时段,就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无法自拔对于一些小事,一直耿耿于怀,不能自拔,让自己不得开心,是得不偿失的。
倾向外力总想着外界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而不是向内求,因为改变不了外界,自身就痛苦不堪。
太多条件要求很多外在的条件和要求,甚至这些条件和要求,只限于他人,而不要求自己。
要求公平所有事都要求公平,岂不知人生就是看电影,没有哪个人一直坐在前排,也不可能每人个都坐在前排的。
我最近也认识到对于现实,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
你适应不了现实的生活,看不惯真实的生活,就只有难受甚至被淘汰出局了。
(六)反求诸己
很多我们的情绪问题、心理问题是童年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但一味的埋怨家庭责怪父母也是没有用的。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怨天尤人到反求诸己。
我们谁也改变不了,包括自己的父母、爱人、子女,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
书中提出到一句话:找人出气不如自求合理。
反思前面提到的迁怒于学生,发泄自己的怨气,我是在找人出气。还不如调整自己,让自己更有理性更智慧。
我其实完全可以跳出事件本身,反思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自己这样做能得到什么。
让自己的认识合理化。
用传统的文化来认知事件是,儒家主张无条件 的快乐。不管有没有钱,都要快乐;不管有没有工作,都要快乐。随遇而安。不能谈条件,只要有条件,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条件不可能一直都被满足。
我们追求一个大同世界。大同不 完全相同,而是彼此有点不同,即要”大同小异“。如果每个人都一样,那就是“一同”,而一同是不可能实现的。
大多数相同就行了。
人的心理要保持一定的弹性,要学会入乡随俗,要学会适应。这样才能活在当下,及时找到快乐,而不是非要保持一定的条件,让自己不快乐。
我觉得这样认识一下,虽然同样是只工作,不问是非,与其他的人只认钱,不问是非,是不同的。
(七)情绪管理方法
1、学会觉察自己
学会向内看,通过五官、通过自己的身体来看待自己的情绪变化。关注自己的核心信念,觉察它是不是有合理的信念。是不是内心的防御机制在作用。
2、合理情绪疗法。
认识A到事件的感受C之间有信念B存在。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艾利斯提出的情绪理论。
信念就是自己的认知。
自己的认知改变、看法改变,情绪反应就会改变。
多理性思考,多换位思考,才会更全面的看问题,更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3、摆脱二分法思维
摆脱非此即彼的理念,试图寻找第三种选择,甚至是多种选择。让自己的思路更开阔,自己的认识更全面,自己的情绪就会更理性。
《周易》中讲过,一切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纯阴纯阳实在是很少的。
一件事,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待,也许才能看得更远,更懂得它真实的意义所在。
不把问题执念于对错、是非上,而是作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努力将自己的故事线延长,让自己的生命更长,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王世襄当初是玩物丧志,可后来却被称为超级玩家,古玩家。
同样是滑铁卢事情,在法国人认为是失败,百在英国人则代表胜利。
角色不同,视角不同,对同一事件 评价也不同。
多转换角度,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风景,自己的情绪才会更稳定平和。
(八)负面情绪控制
愤怒:
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甚至是后悔的前奏。
抑郁:
从担忧的事件中挖掘事情的正面意义,就会想通了。例如有卖伞和卖盐的两儿子的老太婆。
有些时候,我一味地埋怨学生负面情绪过多,其实是自己太负面。强调学生要积极,是自己还不够积极。
难过:
有时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让自己从中看到自己的问题,看到积极的意义。
焦虑:
一个人如果顾虑太多,他会一事无成;一个人如果完全不顾虑,那他是鲁莽。
要学会 相信一些该相信的。
相由心生。
要知道,打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大部分的焦虑来自自身。
我的担忧是怕不被别人重视,是自己感觉话语权的丢失。
是因为在现实的话语体系里,自己没有话语权。
我为什么要困在这样的体系中无法自拔呢?
我为什么不去向内求,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得到一定的话语权呢?
写作、让自己专业发展得更强大,话语权自然就来了。
我要笑到最后。
无力感:
看不起自己,失望,会造成无力感。
要告诫自己不沮丧,学会归零,学会从头再来,一直在路上,走好自己的路,重获力量。时时校正。
还有一个认识是:我的某些失望沮丧情绪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受过更大的打击、挫折。想想其他行业所承受的压力与打击,也许自己就会坦然很多。《活着》小说里的情节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镜子。
让自己强大起来,想办法去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