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和一个朋友有点小郑重地通了好几个小时的语音电话,启发很多。
她也是语文教师,在上海市一个比较优秀的区小学任教,是学校内部公认的教学能手。连续几年带五年级(他们的小学毕业班,5+4模式),几乎都是接手最差的班,然后总能带成年级的第一第二。
聊完了,我重新梳理了她的专业成长历程,试图找出她专业能力远胜于我的原因,再对比自己,颇有种拨云见日的通透感。先写下来,提醒自己,再想办法去学习。
教师是能力要求极高,涉及范围很广的工作,专业成长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要遵循规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上大学时,她就做好了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练习: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读、写、说等核心能力的锻炼(我们从小是同学,她整个学生生涯这三项能力都不错),独特的好教师性格魅力(热情、爱孩子)
正式工作之前,她有一段相当重要的实习期,跟着一位带出许多名师的名师,到处听课、跟班学习。在上岗之前就习得了优秀教师的思维方式,对课堂处理与语文教学方法有了比较高位置的把握。
参加工作后,她自身很要强,在解读教材文本,追求课堂效果,狠抓早读作业等常规上都下了一番苦功。3-4年时间,她就变成了学校毕业班的一块招牌,总能把学生“变差为宝”。
好吧,这是典型的优秀教师成长路径的前三步:核心素养-名师指路-教学技能修炼。
反观我自己。
①上大学时,完全没意识到三笔字的重要,也没想过自己以后会成为教师,读写说的核心能力倒不算差。由于过去的成长经历,性格还处于痛苦的纠正期,那时并不喜欢孩子,也怕和孩子打交道。
②实习期,跟随学校安排去了一所私立中学,对初中的语文教学倒是有一点了解,然而被安排和学生接触,照管学生的吃睡操练。而当时我们所见的私立学校的管理方式对同样还是学生的我们冲击是很大的,这使得我职业伊始整个的关注重点不在提升教学能力,而转到对教育管理与学生生命发展规律上。
③毕业后,去了偏僻的完小,接触全新年龄段的小孩,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两种工作同时开做,没有人带领,除了和身边同事探讨,几乎没有在别的途径努力。闭门造车的阶段,大概有2年。在这2年,我完成了一个教师对孩子的爱心修炼,基本的沟通能力提升。
④接下来的1年,我意识到基本功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开始练字,有了出外学习听课的机会,在这方面有所提升。同时,先后承担了小学校大队部、办公室的工作,发展了自己组织活动的能力。
⑤再接下来1年,工作变动,去了中小担任大队辅导员,语文教学能力提升不大,主要精力在负责一整个部门的工作上,锻炼的是从学校整体利益出发的大局观和上传下达自己开干的处事能力。
⑥再接下来,工作单位有大的变动。超大班额,不同背景的家长,完全不同的学校管理,都是全新的体验。适应能力不算太好的我,手忙脚乱地应对班主任工作的琐事,花了将近1年多才勉强表面上镇定。
然后开始寻求突破,自己的学习呈现出到处瞎探索的状态,很多点都有涉及,但都只到皮毛,焦虑到不行。
后来还是参加了猫叔的社群,从锻炼行动力,提升读写说能力,然后在实实在在的写文章做分享上台演讲搞活动中提升了内在自信与思考能力,从而找寻到内心的稳定和努力的方向。这大概花了1年。
然后真正能把所学到的东西与现实工作结合,反哺于工作,也就是最近大半年的事。客观来说,毕竟时间短,我目前还只在班风建设引领,培养班干部上有点心得。
好吧,很明显的对比。同样是6-7工作经验,看清楚走了弯路的我是如何一步一步被甩得远远的,实在太扎心。
客观点说,我并不比她懒,甚至有时还更努力,然而教育背景、视野、平台、经历都差得远,没有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总是在瞎忙,同一时间处理太多杂事,导致现在我的专业成长基本还处在新手期,停滞不前。
想起三字经中的一句话:教之道,贵以专。
又看到猫叔昨天发文:用力太散,很难做到非常好。
我……
很想哭一场。
为那些努力却不得窍门的青春时光。
具体的语文教学经验整合
抓早读
学语文,不开口读没有未来。早读20分钟,她几乎都亲自抓,不让学生自己散漫地读。每天读一两篇,各种形式读。相当于把我们日常在课堂上读的部分重点加强了。
我也认可读的重要性,但因为我们并没有实际上的早读课,也不敢要求学生早到(安全问题,观察过,能早到20分钟的是极少数),所以让学生带读,自己下班起的是监督的作用。
下一届,这一块一定要从开始抓起,先做好家长工作,才可以像她一样,真正发挥老师的领读引导作用。
花大力气研读文本
交流了几篇共同的上过的课文,从文本理解到教学突破方法,发现她在研读文本上做得相当到位。
每篇文章的原文、出处、作者、背景资料、文本的内涵理解,都做足了功课,以至于文章要求学生背诵的重点段落,她自己连标点符号都能背下来。对文本吃得透,自然就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自然上课的时候就能以学生为关注的中心。
这一点真是自愧不如。我自己读书时是这么做的,也颇觉得理解思考还可以。但在教学时根本没做得这么细致。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专业能力,文本研读是很核心的工作。
接地气地集百家之长。
平台不同,她的见识自然广得多,高质量的听课学习也让她见过大大小小多种教学模式、方法,然后从中学习。
聊完了我总觉得还有原因,突然想让她拍自己的书柜图给我看。看到她发过来的图,我瞬间明白了。100多本书里,将近七成都是具体的专业教学方法书。她还说:这是租的房子,所以书不多,大部分书都在学校。
好吧,我懂了。
去查看了我的书柜,教育这一栏不过只有不到50本书,并且绝大多数都是比较高层的教育理论著作,老实说,并不太适合现阶段的我。因为专业成长大部分都得先整明白学科教学,再转到研究上一层次的教育理念。我只看理论书籍,难免会大而无着,找不到具体的抓手。这也确实是我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字词抓起,细致地从感性品读到理性分析。
连续好几年带同一个年级,让她对不同学生的相同错误点有了敏感。每篇课文的重难点自不必说,连具体的一个词语为什么学生会不太理解都能注意到并且弄清楚原因找到对策。
谈话中,她不止一次说起“构词法”的讲解。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不教语法的,但老师们其实都清楚这还是很重要的避不开的。她就能随文教学,巧妙地避开概念把中文的构词方法讲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可以自己运用课上所学去分析新词。这才是教出来的有价值的语文素养。
类似的还有对课文里的好词好句做非常感性化的朗读体悟和理性讲解。她给我举了个例子: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她抓住“为什么不用耸立的驼峰”而用“驼峰耸立”这个疑问,让学生反复诵读咂摸,然后总结出“驼峰耸立注重写的是山的那种形态,而耸立的驼峰就会让人联想到具体的骆驼的样子上去”。高年级这样细致的品读课文,才能真正和一二年级所教的“用了比喻更加生动”区别开来,也才能真正引领学生体会到文字的曼妙。
扎实做好教学的常规工作。
这是她们整个学校的常态工作。当日作业当日批完订正完,大量的作业在学校完成,学生远远超出我们的大量作文练习与细致的批改。
这固然有班级学生少其他杂事少整个学校专注教学的原因,但哪怕有这些原因,他们的工作量依然很大。她可以两节课批完47本简批的作文草稿,并且在这过程中还随时处理点学生的小事。反观我自己,顶多只能做到前者。可见在工作效率上,我仍然有极大的努力空间。不过讲真,老师的付出与所得真的是不成正比的。
面对孩子的热情和自由的个性
这一点不是语文教学经验,但却是所有优秀教师最宝贵的特性。难以想象一个对孩子没有真正喜爱的人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谈话中她都忍不住吧嗒吧嗒孩子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听语气简直是要手舞足蹈了,还不断地说“是孩子们成就了我,跟他们在一起很幸福”。电话这头的我会心地笑了,一个人有没有潜力成长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只看他提到孩子时的表情语气就知道了。
她没有明说但我可以推测出来的一点是她的本来个性没有在工作中被磨折,她在面对孩子时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她最本真的样子。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曾经,环境要求我要特别严肃地对待工作,把成人之间巧妙操控的手段用在学生身上。被压抑了天性的老师很多,我也只是其中一个。
但是孩子是最敏感的,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的样子和他生活中的样子是不是同一个人,这对培养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尤其重要。当老师戴着面具去工作时,孩子就会有很强的防备心理。不亲其师,哪能信其教?认真想想,成人之间尚且如此,何况天真易感的孩子?
因此,若说教师要教好学生有捷径,这捷径就该是爱心,热情,真实的爱心与热情。
她的优势与我的优势
总结那么多,目前的我确实在专业成长上远远不及,但为摔破的罐子难过是没有意义的,倒是该为发现这一点开心才对。
她的目标比较明确,专业成长方向也相对明显。目前她处于教学能手这个层级,接下来要转型成教育研究者。在学习上要慢慢从教学技巧研究转向教育规律研究,看更多的教育理论,更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研究。在具体操作上要通过更大范围的公开课,论文写作,专题深入研究,多平台输出,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再后一些,年纪大一些,需要形成自己的专业认识,带动更多年轻教师,形成自己的业内品牌。
那我呢?不能一味找自己的缺点,也要找优势,让优势越来越大,才是有效的办法。
我学的比较杂,走了弯路,不过弯路也有好风景。
比如我能给她规划出职业发展路径,如果需要,我还可以设计出具体可落地的实施方案。杂学让我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专业成长,能基本预判出哪些努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
有了初步的想法,不过不急着去做,因为小绿萝要出生了,我的精力肯定要大部分倾斜过去。
只说这半年产假期间的工作努力方向。
我会继续找更多的行业优秀标杆交流,输出更多自己的专业思考,慢慢探索下一步可行的职业规划。
Ps:高质量的交流很愉快,也很有收获。时间有限,真的要尽量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今天是开学日,这是送给自己的开学礼物。
开学快乐!
虽然不去学校上班,成长依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