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过后才一个小时,孩子就说“我饿了。”
作为妈妈,你会怎么说呢?你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你怎么可能会饿!我一个小时前才给你吃过。”
或者你会不会抱怨“谁让你中午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
如果你跟老公一起出去吃饭,回到家,老公说,他饿了。你会怎么说呢?你会不会也说“你怎么可能会饿,你才吃过饭?” 或者问他“是不是晚饭没吃饱?”
回忆说一下,在生活中,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大人和孩子身上,你是不是会区别对待呢?这是为什么呢?
像上述案例中,妈妈那样随便忽略或否定孩子的说法和感受,你觉得合适吗?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念由心生,以己度人”,这也是心理学提出的投射效应: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想当然的认为别人理所当然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
就像这位妈妈,她就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刚吃过午饭,妈妈觉得不饿,她就想当然认为孩子也不会饿。
就跟之前很火的一句话“你妈觉得你冷”,是一样的情况。如果你仔细留意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妈妈/奶奶/外婆怕冷,她就会给孩子穿的多。相反,如果她们不怕冷,就不会给孩子穿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她们自己觉得冷,就会想,孩子也会觉得冷,所以我每次看到有些孩子穿得厚厚的,就想帮他们脱掉。小孩子一直在活动,所以不怕冷,怕热。
如果你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你会发现投射效应无处无在。很多人无意识的上演着,你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就该知道我的意思,想法和感受,也应该理解我,支持我。然而,人与人是不同的。
比如昨天我听见他们在谈论,有一个亲戚不吃肉,然后他们就说她很奇怪。我就纳闷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同。难道你们吃肉,她不吃肉,她就奇怪你们不奇怪?
情感引导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了解孩子的感受,关心孩子的话,认真倾听。刚才的案例中,妈妈应该停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回应孩子的需求“宝贝,你又饿了吗?真的吗?是肚子咕咕叫了吗?会不会是渴了呢?”耐心的询问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才是情绪引导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认识感受的过程。
平常,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描述情绪或描述感受的词汇和句子,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耐心引导,用积累到的描述情绪的词语,带着孩子认识这些描述情绪的词汇,遇到的多了,她也就学会了如何正确的描述情绪或感受。
比如很多孩子特别喜欢吃糖,当孩子让你给他买棒棒糖的时候?你是怎么回应的呢?“小孩子要少吃糖,会蛀牙!”“糖有什么好吃的”,我还听见有的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吃糖时会说“糖是辣的”。
当孩子想买玩具的时候,你会怎么回应呢?“家里有那么多玩具了,还要买?”“买买买,你就知道买!”
情绪引导的基础,就是你跟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我好像听过这样的说法,就是你想让孩子听你的,前提就是你跟他的关系足够好。从小培养跟孩子之前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多陪伴孩子,多观察孩子的需求,多回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对孩子的一生成长都很重要。
情感引导就是让你用心陪伴孩子,看见孩子,同情孩子,陪孩子一起感受,积极处理孩子的感受或情绪。
有一个建议,就是“打预防针”。把要做的事情,提前跟孩子沟通,比如睡前洗澡,刷牙。如果孩子不太主动,那么就要白天的时候,提前告诉她,睡前要洗个澡,刷个牙,干干净净睡觉。更重要的是,不要幻想说一次孩子就能记住且特别配合。不要有这个期待或幻想,当孩子拒绝的时候,你不至于易怒。
如果你自己的情绪没有管理好,就会转移给孩子,其实就会伤害了孩子。所以妈妈自己的情绪也要引导,积极处理。先收拾好自己,再引导孩子。
育儿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的过程,愿我们都能看见孩子,听见孩子,感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