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文章中,通常都只是輕輕點出我所看到的,有可能是問題,有可能是感想,通常不會提出解決方案。
當學習教練式領導時,老師第一課就問我們:教練和顧問差在哪裡?在實務上,通常來諮商的人,最急切的就是要找答案,他們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就告訴我怎麼做就好了!
這種時候,顧問就是提供他們解決方案的最佳代表。在我接觸的職場態度中,這並不是問題,這點應該是從美式的''shut up! do something!''的職場風格而來。事情發生了,就解決!這是很好的工作態度。
那教練學為什麼要我們去看問題,而且又不提供答案?
就我自己的職場經驗,很多問題的解答,往往簡單得令人難以相信,有個小故事:
某工廠買了一個機器,因為噪音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在花大錢隔音、潤滑、維修等等都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好請德國原廠派技師來看。結果這位技師到了工廠,不是去拆裝、檢修等等,而是不斷的聽,不斷的觀察。最後他放了一個鐵鎚在某個管子上,噪音就不見了!原來這是因為管件的共振問題造成的,解決方式就是只要在管件上加個重量消除共振就好了。
這個故事有很多可以討論的點,比如說,為了要得到''專業的解決方案!'',很多公司在這種案例上,會煞有介事大張旗鼓,還要提出一本厚厚的書面報告,印刷精美還附彩色照片,最後可能還要用某某科技產品來解決,好像這樣才能安心。換句話說,表面功夫要做足!
這是一個關於管理面相的探討,可以另篇討論。
還有另一個面相,就是官與處理問題的態度:要解決問題,要先承認問題的存在!
常常在探討問題本身的過程,答案就自己浮現出來,為什麼?在絕大多數的情境中,即使是專業性很高的狀況,通常也都不會只有一個答案。所以教練的目標並不在找出''正確''答案,而是在於找出''最適合''的答案,這種答案往往在來尋求答案者自己的身上。
透過自我追尋到的解答,印象最深,執行意願最高,最適合自己,也最沒有藉口不行動。當然我們可以提供我們心中的答案,要求大家依照''顧問''的指示做事情,讓團隊、組織,甚至於公司成為這個顧問想要的樣子,不過如果顧問不再主導,甚至走了(總不會待到退休吧?),那這個狀況可以維持下去嗎?
沒有了別人的答案,當自己再度遭遇問題時要怎麼辦呢?再找另一個提供解答的人?
其實答案往往很簡單,關鍵在相信而且持續的執行,只是我們常常希望別人給我們印刷精美的聖經,但是自己卻不去閱讀
不然的話,放個鐵槌有甚麼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