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依稀记得小学的时候,沙宝亮的一首《暗香》传唱在大街小巷,那时我居住的小城还没有高楼林立,街边音像店、贸易大厦里总是传来这首歌。
当然这首歌红起来的原因,自然要归功于当时大热的电视剧《金粉世家》了。我除了换台时偶尔瞄见电视右下角写着“金粉世家”四个字儿,电视里陈坤穿着西装,双手插着裤带之外,再没有关于这部电视剧的任何记忆。
很快10年过去了,高二的那个夏天,洛在晚自习的时候突然哼起来《暗香》,我回头问她:你看过金粉世家?
洛很惊讶地反问我:你没看过?
我说没有。
洛说:这部电视剧我看了三遍,真的推荐你看。
时光再往后走4年,我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个想法:我要读一读《金粉世家》。
三本书买回来后,书的标签上有作者张恨水写的自叙,他说人们称《金粉世家》为当世的《红楼梦》,但是他说大家谬赞,拙笔实不敢当。《红楼梦》自是着重刻画了人物,而自己的《金粉世家》则把重点放在了“家”上,主角不过是行文的线索而已。
可叹我并未读过红楼梦,无法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然行文一篇来谈谈我所读到的《金粉世家》也未尝不是一种自娱与消遣。
1
楔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我在年关将至之时在街上偶然遇到一位写对联的才女——便是冷清秋,我深深地折服于此女的学识与胸怀,也不免地对她有一丝好奇。恰巧朋友知道一些冷女士的家世,我饶有余味地让朋友将冷女士的故事讲述给我,我好作一部小说。也就是《金粉世家》。
一百一十二回的故事情节也很简单:国家总理(金栓)的小儿子(金燕西)恋上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孩,两人抱着打破阶级阻碍的观念踏入婚礼的殿堂,不曾想纨绔子弟终归是花花公子,正真拥有了这份爱情后却依然不改那份放荡与风花,终日与戏子、女友浪迹于交际场所,两人误会与矛盾逐渐加深。天有不测风云,总理的突然逝世让这个家瞬间开始走向末路,而当初的海誓山盟还是败给了那段天梯甚至也无法连接的阶级差。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他是围绕这个家来写的,主角不过是线索罢了。其实这个家里的很多人人都可以是小说的主角,情节也可以围绕这个家里其他的人:大儿子金凤举,金太太、小女儿金梅丽来叙述,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个人占的戏份都不少。既然故事以冷清秋开始,不妨我就选她和金燕西作为小说的主线吧。
2
落花胡同。
这是冷清秋家住的胡同。燕西在郊游时偶遇冷清秋,心中的小情愫就泛滥了,为了靠近冷清秋,终日不读书的他竟然重金租下清秋家旁边的一所宅子,和一帮朋友办起了“诗社”。无非为了能经常见到清秋罢了。所幸清秋的舅舅宋润清贪慕燕西的家世,燕西送礼他一概照收,对燕西也是极力地奉承,最终两人相知相熟。
燕西本来就是公子哥,恰巧他的女友,或者说准妻子白秀珠跟他闹脾气,燕西也丝毫不在意,甚至不再联系秀珠。眼看两人的姻缘将破灭,燕西的三嫂也就是秀珠的表姐——王玉芬心里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此处就为后来清秋嫁入金家后,玉芬百般刁难做了交待。
燕西对清秋正是“非你不娶”的态度,而清秋的踌躇和犹豫终究输给了燕西的撩妹套路,两人便心怀打破阶级束缚,自由恋爱的态度征服了两边家长,最终走上了红毯。可惜人总归是审时度势的,燕西既然已经娶下了清秋,便也没有当初热恋的那份热忱,花花公子的习气还是暴露了出来,他总是夜半时分才回来,清秋问了他几句,他便心生厌烦,一股我是总理的儿子,应酬必不可少,你有什么权利干涉我的态度,清秋想到自己的家世,便把委屈憋在心里,每每想到当初的海誓山盟总免不了泪湿枕头。偶尔燕西良心发现了会安慰她一下,可燕西哪里会知道,他哪怕是敷衍一下她,清秋也会觉得很满足。
这豪门是嫁进来了,少奶奶也当上了,可是自家的那个落花胡同却再也回不去了。
3
乌衣巷。
这是总理的家,也是故事的发生的主要场景。里面形形色色的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豪门是如何分崩离析的。
不妨就聊聊小说中的角色吧:
大儿子金凤举,因为有个总理爹,总归是在政界里干份闲差,拿着工资过花天酒地的生活,跟一帮朋友也算是交际场所的常客。讨了个二奶差点把家搅得天翻地覆,他的妻子也是奈他无何,终日在家里生闷气,后来看透了那二奶无非是看中他那点银子后,算是回到了讨二奶之前的样子。
二儿子金鹤荪,跟凤举一个德行,终归是没有讨二房,有贼心没贼胆。
三儿子金鹏振,生性浪荡,不学无术,也是靠爹吃饭的典型,是个妻管严。
七儿子金燕西,脱缰的野马,放浪于形骸之外。
三少奶奶王玉芬,这个女人不一般,用潮流的话讲叫心机婊。终日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费尽心机的想死死地攀住金家这棵大树,白秀珠与燕西没能结婚,让她把所有的怨恨都转移给了清秋,因而她背地里会有意地提起清秋的坏话。她贪利,在金家被火烧了之后,都还在打金家家具的主意;她心机重,任何人的大小事情她都想探个究竟好捉人把柄或者获取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我个人而言,王玉芬这个形象刻画的非常传神,对这个角色的厌恶之心自她出场到小说结束。
金太太,一位顾家的女强人,深知儿子们不堪成才,却又在尽着当母亲的责任。在金栓死后,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
八小姐金梅丽,活泼善良天真的一个小女孩,和清秋的关系非常要好,很重感情。
白秀珠,满心小九九的豪门女,她的家世也算得上显耀,因此大小姐脾气异常的重,喜欢把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也就决定了她与燕西根本毫无可能,都是富贵人家的脾气,一个爱管人,一个不爱让人管。
……
至于小说中的其他人就真的是反应大千万象了,有一帮见风使舵的仆人,一帮趋炎附势的朋友,一帮唯利是图的戏子。
而整部书的高潮,无疑是总理的突然离世。
4
金栓在宴会上突然中风后,便倒在了病床上。而金栓逝世后,金家人守灵时候的那段描写也称得上是金墨了。
几个儿子、姨太太都哭的不省人事,他们哭的主要原因或许并不是金栓的去世,而是金栓去世后他们人生的不确定性。真正为金栓哭的恐怕只有金太太一个人了。
果不其然,虎落平阳被犬欺,金栓死后不久,老大老二和老三相继被政府辞退,金家人去饭店、商场的时候,服务员也没有了往日的那种贴脸的迎奉。几个儿子依然不成才地在家啃财产不肯分家出去奋斗。金太太一怒之下将家产分给了众人并勒令分家,可惜这帮公子哥们花天酒地惯了,乃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开销甚至超过了有工作的时候。
其中以燕西为甚,适逢因前途的事情与清秋产生了矛盾,因此燕西是不分昼夜的出去浪,带戏子又是买金银珠宝又是买绸缎。这俩戏子白玉花白莲花只认燕西的钱,她们才不会在乎你金家谁死了谁活了,他们在乎的只是你金燕西愿不愿意给我们花钱,张恨水先生已经刻画的很生动了:“白玉花看燕西衣兜里鼓鼓的,心里料定燕西这次回家专程带了不少钱,便问道:七爷,上次我们说好去买串金链子呢。”“燕西看着两人左挑一个右挑一个,心里边打盹:这次带的钱可能不够她们如此消费,便对柜员说:‘两位小姐要的东西你且收起来,我于你付100元订金,容我去银行兑完支票来与你交钱交货。’白玉花悻悻地把一把珠串往柜台上一摊便要出门,上了车后只说了一句:我累了,现在送我们回家吧。”
可悲呼!究竟是戏子太无情还是燕西太绝情?
即便是定下了分家,大家心里还是各有各的想法,凤举怎么都不想离开金太太,鹤荪是早就想自立门户,而鹏振和玉芬则一直觊觎金太太的遗产不愿搬出去。
清秋还是一直生燕西的气,甚至一个人搬到了阁楼上住,不许任何人上楼。
突然的一场大火让金家更是雪上加霜,清秋在这场火之后再也寻不到,几个下人踏着断壁残垣去烧毁的屋子里找碎瓦罐里可能留下的值钱的东西······
一个豪门,一夜之间成了这个样子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金太太也搬出去了,金家算是彻地的散了。
5
燕西在家道没落时与白秀珠又走的十分亲近,只因白秀珠向他承诺她的哥哥能带他去德国镀金。燕西便像伺候媳妇儿一样对秀珠惟命是从。从前是白秀珠想攀燕西,可如今燕西却要想尽办法攀上白家。命运呼?轮回呼?
可金家都破败到这个份儿上了,白秀珠还跟燕西玩小姐脾气,故意让燕西等她却迟迟不见他,燕西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便又不理睬秀珠。(何苦为了这个人冷落了清秋!!)
金太太和二姨太搬去了郊区,金太太终日吃斋念佛,想借佛心来扫除尘世的纷扰,可金太太还是在见了自己女儿们后深感世态炎凉,忍不住泪如泉涌,佛心的节奏也彻底乱了。她知道自己的时日也不多了。
最后一天,凤举要搬出乌衣巷的那天早晨,北京刮起了漫天黄沙。梅丽打算去看望金太太,可是黄沙下的太重,汽车根本看不清前面的路,梅丽又遇到了和她互相倾慕的谢玉树,两人一人骑驴一人坐人力车并排走在黄沙中,那条路,似乎是燕西初遇清秋的那条路。
所以张恨水先生最后说:那年春天,七爷骑马游春,不就在这地方遇着七少奶奶的吗?这个样子,很有些相像,而且他二人,似乎也很有爱情,不过金家不是当年了,他俩将来又要演出一些什么悲欢离合,可不得而知呢。世事就是这样,一场戏紧跟着一场戏来,哪里一口气看得完呢?正是:西郊芳草年年绿,多少游人似去年?
6
小说到此也就结束了,我很想知道金家每个人的结局,可张先生说:金家一年的事情我都写了六年,要是看到他们的结局,我得写到什么时候啊?
而在尾声中,张先生似乎透露了一些事情:燕西后来成了演员,他再也没找过清秋,而清秋看了他主演的一部电影。那年烧光金家的那把火,是清秋愤怒至极的报复。
只是这些是不是真相,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这也正是故事的迷人之处不是吗?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结局——完全取决于读者对《金粉世家》的理解,甚至可以凭自己对角色的喜好来猜测各个角色的结局。只是世事无常,我们作为芸芸众生又能猜透几何?
7
读完《金粉世家》,由衷的钦佩作者张恨水,张先生的女儿在他写《金粉世家》的时候不幸夭折,他说至今这都是他心头抹不去的伤痛。他依然记得当初写作时3岁的女儿找他要糖吃的时候,他说:不要打扰我,我在写《金粉世家》。6年过去了,还是那个桌子,那个砚台,可再没了女儿来找他要糖了。
张先生笔下的《金粉世家》正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缩影,每个角色都是那么真实,所以读起来才不感觉陌生,因为小说中的各色各样的人都是身边芸芸众生的缩影。而对于人物的刻画张先生更是把人的性格特点和举止言谈结合的天衣无缝,每个人的特点都那么鲜明,让我读完后没有记混任何一个人物。而文采自是更不必说了,张先生小说中写的几首古体诗词就已经让我五体投地了。
一个家族的没落竟然是这么凄惨,纵然前世无上荣光,而那荣光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正如张先生在小说最后写道: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
现在的我再听到《暗香》的时候,心情已然和当初不一样了,我也开始明白歌词里折射出的悲欢离合和人情冷暖,所以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用《暗香》的第一句歌词作为这篇随笔的题目。
北城以北
2016. 7.6
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