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麦克白
作者:莎士比亚(英国)
宫廷仇杀,写的非常好看,血腥又暴力。非常好的描述了贪婪这一主题。麦克白受了女巫的蛊惑,在妻子的鼓励下,杀死了邓肯,结果自己却在无尽的恐惧中失去了睡眠,最后还是被割下了脑袋。女巫的预言看似全部应验,但全部按照麦克白的相反预期实现。
这正像是希罗多德故事里,那个远征的国王从神庙了听说自己的远征将要让一个伟大的国家消亡,结果证明消亡的却是自己的国家。命运总是在给人类开玩笑。
莎士比亚虽然描写的非常好,但是班柯儿子那一条线索却最终没有交代,显得故事整体并不完整。
关于班柯的鬼魂显灵,非常像是但丁的地狱描写,我们有理由相信,莎士比亚从但丁的故事里汲取了灵感。
在读故事时,非常想要用话剧的语言去大声读出来,这是莎翁的魅力,也证明朱生豪的翻译确实非常有功力。故事开头和结尾呼应很紧密,开头是麦克白击杀叛徒,结尾麦克白被当做叛徒击杀,如果我们不小心两次路过那座城楼,会担心时间的凝滞,因为城楼上始终挂着血肉模糊面目狰狞的人头。
2.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
作者:莎士比亚(英国)
我觉得与莎士比亚的其他悲剧作品,比如哈姆雷特、奥赛罗比起来,这部悲剧要更吸引人,故事甚至比麦克白更好,麦克白写丢了班柯那条线,但是这部作品却非常完整,而且很感人,把安东尼这个为了美人丢了江山的巨头简直写活了。再伟大的男人,也都有软肋。吾为安东尼一哭。不过屋大维似乎例外,这家伙简直是完美的政客,面黑心厚的典范。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里,他仍然显得无比伪善,令人看不出底细。
3.辛白林
作者:莎士比亚(英国)
故事改编自《十日谈》,改编体现了莎翁习惯包容和谅解的人生观,正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世仇的两家最终因为年轻一代的爱情而和解,在《辛白林》里,莎翁也安排普修默斯原谅了埃契摩,他说“宽恕你,是我对你唯一的报复”。
4.中西文化及其哲学
作者:梁漱溟
梁老先生认为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方方面面的样式,比如精神啊物质啊社会政治生活啊等等,他认为总体上我们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并且如果当时西方的坚船利炮没有打开我们的大门,假使中国和西方一直没有发生交融,那么我们不会过上目前这样的生活。理由也很充分,梁老先生认为西方人喜欢新东西,所以日新月异,走的发展路线就是改造生活的路,而中国人喜欢保持传统,因此习惯不变化,所以走的路就是自持。如果在同一条路上,我们落后50步,那么迟早能追赶的上,但是如果在不同的路上发展,则完全没可比性。他也批评中西交融的说法,因为所有谈论交融的人,最终并没有拿出实际可行的理论来。
5.人生只有一次
作者:摩西奶奶
电子书,很薄,基本都是摩西奶奶的随笔,100岁的真诚和智慧散布在字里行间,读完之后,忍不住想起杨绛,同样的经历过岁月真实洗礼的老太太,同样的对生活充满洞见,同样地朴素,却又充满了热望。同样地毫不功利,单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同样地得到命运回馈,同样地证明了时间的公平。
6.给青年诗人的信
作者:里尔克(奥地利)
书吧里等人,遇见这本书,像是一个临时的礼物。一个年轻人向里尔克写信表达迷茫,里尔克不摆名人架子,每信必回。这些信放到当代仍然非常有借鉴意义,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年轻人面临的困惑都差不多,爱情,悲哀,怀疑,职业的选择等等。里尔克劝诫年轻人,仅仅严肃地等待自己成长起来,不要向外看,不要从外面等待回答,要习惯向内心寻求答案。面对年轻人的自我怀疑,里尔克说,要好好忍耐,不要沮丧,如果春天要来临,大地就要使他一点点完成。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信件充满温情,冯至翻译的也很好,作者有爱,译者有情,值得一读。
7.蔡康永说话之道
作者:蔡康永
也是邂逅,也是等人,可以快速翻阅完毕的书。在这本书里,蔡康永教了很多关于说话的技巧。
A.遇上对方提起一个你完全不想接的话题,不必急着要抵抗,而是轻巧地把对方热衷的话题连接到一个很生活的方向就行了。
B.如果是你在意的人,说话卡住了,不必用力挽救,另外开一个话题就ok。
C.聊天中,问的问题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会感觉和你有说不完的话,但绝对不是问人家每个月赚多少的傻问题。“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比不上“你喜欢王力宏那样的男生吗”。还有遇见一个和你聊天很对路的朋友,结果聊到最后她说起自己在买的保健品啊化妆品啊,你也不必不爽,康永先生说,你男友陪你聊天逛街300次,逛街历程累积800公里,还不就是为了把你弄到手?哈哈,醍醐灌顶啊。
D.不想交浅言深,就应该尽量避开地雷。比如你和一个人不熟悉,问人家老公好不好,结果人家正准备离婚呢,你这个问题简直是超级炸弹。我曾经就遇见过类似尴尬,在电梯里遇见一个40多岁的女人,问人家孩子几岁了,结果人家说她没孩子。后来我听说她还没有结婚。简直黑线到家。
E.谈话要学会留空档,不要一直像机关枪一样。喋喋不休和口才好是两码事。
F.不必担心问题没深度,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真的吗,后来呢等等这样的问题,其实最可能激发对方说下去。着急表现自己的深度,反而容易让谈话陷入尴尬。
G.在高手面前,装懂是没用的,只会自曝其短,最好就是珍惜遇见高手的机会,好好把道理听懂。生活中的交谈又不是有奖金的竞赛,完全没有必要着急抢答。
H.如果遇见对方要求跟你站在同一战线,你只要让对方尽量宣泄他的不满就好,不用添油加醋,为了讨好对方就和他一起去攻击别人。
I.提前离场的话,悄悄和主人以及特别熟悉的朋友说一下就ok,不必要惊动大家,和大家一一握手,一一干杯等等。你又不是英国女王。
总之呢,这本书真的非常适用,对于说话直愣愣的人,非常有指导作用。而且全程有兔斯基的配图,读起来很轻松呢。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想一想,还真是这样呢。
8.埃科谈文学
作者:埃科(意大利)
2016年已经去世了,享年84岁,当时看见他去世的新闻时,还没有想要阅读的愿望,看见书店里摆放的《玫瑰的名字》也没有兴趣翻开。现在很后悔。
这本是评论杂文集,埃科开门见山地说明文学的作用是教人认识命运,了解死亡。我觉得这算是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文学之于我而言,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功能,一是认识自我,二是提高生活的品味和感受力。如果埃科在世,我倒很想和他谈一谈感受。
埃科在谈到博尔赫斯时说,小说之间会彼此对话,他的意思是说,你在读一本书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是因为之前读过类似风格或者内容的作品。比如托马斯哈代和巴尔扎克,或者阅读博尔赫斯,会想起卡夫卡等等。
但同时,由于他们本身的确由不同的作者完成,作品和思想之间存在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当你阅读时,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会自动在大脑里浮现出来,于是无声的对话就产生了。阅读的乐趣正存在于这些对话当中。
此外,埃科在谈到自己写作这件事时说,小说的完结意味着悲伤的诞生。我也以为他的话发自内心。因为一位作者在写小说时,意味着他在创造一个世界,在那里,他本人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但是到一定逻辑阶段,故事必须接近尾声,上帝的角色也要卸任,作者必须回归凡人,并且和那些自己朝昔相处的人物告别,想一想的确蛮悲伤。
9.文学论
作者:夏目漱石(日本)
与其他谈论文学书籍最大的不同是,本书突出了思考的体系性和思辨性。夏目在书中提出文学就是(F+f),其中F指焦点意识,focus,他认为焦点意识F随着人生是不断流动的和增殖的,他认为,文学所能表现的最最能反映作家或者时代的焦点意识。
这种焦点意识被划分为三类:1、发生于意识的一瞬间的F。2、某个人一生中某一时期的F。3、社会进化某一时期的F即所谓的“时代思潮”。
而f是什么呢?就是英文feeling,情绪。在书中,夏目漱石表示,情绪f是伴随着F焦点意识产生的,f的多寡和有无决定了F能不能成为文学材料。
在探讨文学的同时,夏目漱石还进一步提出文学鉴赏的方法,他说文学鉴赏必须要去除自我。一方面在阅读中要去除自身利害关系的考量,另一方面要去除善恶观念和道德判断,最后还要排斥知性判断,特别是不用现实的真来要求文学里的真。
这几点建议非常有用,因为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并不仅仅想要了解一个故事,还希望提高自己生活的品味和对自身精神的观照,如果一味在阅读中寻求崇高感,则阅读乐趣顿无,文学本身是善和美的,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纯审美观照。正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如果在阅读中被道德和现实绑架,则只能看见表面的恶,而对于其中的深刻无从欣赏了。
10.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作者:哈林(意大利)
一般认为中世纪是神权统治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才又重新发现了古代以人为本的灿烂文化。哈林从中世纪晚期的思想危机、异教神话等入手,说明文艺复兴和之前时代的变化。历史可以使人在同过去的比较中,认识人生的价值。中世纪的人主要停留于观察,因为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而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强调行动。
文艺复兴是现代史的开端,宗教、文学和科学全面拉开新的帷幕。布鲁尼说,文学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的,有文学而无科学就会显得空泛无力,有科学而无文学就会显得隐晦和黯淡无光。
实际上,现在印刷术非常发达,据说光中国每天就有2千多万的印刷品出产,这里面有多少智慧不得而知。我们能确定的是,大多数当下的智慧,其实在古代都已经探讨过了,因为作为人本身,疑惑的事情永远都是一样的。智者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是为了重新发现宇宙的无限和活力,让创造力和创造者本身结合为一。
但是似乎我们走出的更远,我们解放了精神,发现了无限,却给精神找不到新的凭借,精神飘荡在黑暗的原野。如何解决这种灵魂空虚化的问题,在当代仍然是一个问题。
此外,书里还这本书里有一个比喻用的很感人;出现在书中第45页,很好地描述了人生自以为的舒适和在舒适周围那无尽的可怕的黑暗和寒冷。摘录如下:
北翁布里亚的国王爱德威诺打算改信基督教,在做出这个重大的决定之前,他想同在场的贵族们讨论一下这件事情。出席会议的以为贵族说:在我看来,国王,我们生活在尘世的一生中,许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我打一个比喻,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您坐在这里吃晚饭,周围是文武官员。房间里生着火,暖融融的,而外面大雪纷飞。一只迷路的麻雀突然飞进来,穿过大厅,然后返回到外面的黑夜里。当它穿过房间时,并么有感觉到冬天的严寒,但一瞬间立刻就过去了,它又消失在暴风雪中。它的经历,陛下,我感到像人的一生一样:我们对人生的过去和未来一无所知。如果新的信仰给我们带来希望,那么我们听听它怎么说。
另外,还对一句话特别有感,这句话是佛罗伦萨公民阿恰约利说的:有知识的人和无知的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猩猩的差距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