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新解5:【谨】篇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举手投足都会做得很舒展,很到位,这就是所谓“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做得不到位的叫做“碎动作”,实际上是未完成的动作。比如在会议上你想要发言,犹犹豫豫,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如果这时候有个摄像机在拍摄你,你会发现大概率你会有一个无意识的手欲举,口半张,甚至浑身忸怩不自在的动作,这些都是碎动作。
碎动作是一个人不自信的无意识表达。也是观察人心理状态的一种重要信号。
外在的言谈举止,是和内在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自尊自信的孩子,怎么做怎么有,举手投足都带有一种美感,古人说的“玉树临风”,就是这种感觉。
好消息是,心理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不够自信的孩子,通过行为训练,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践阈”就是踩门槛;“跛倚”是斜靠在墙壁或其他物体上;“箕踞”是叉开双腿坐地上(古时候正经的坐姿是跪坐,箕踞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摇髀”是抖腿,翘着二郎腿也是一种“摇髀”。这些都是轻浮不稳重的肢体语言。古人说“诚于中,形于外”,出现这样轻浮的举止根本上是自身的正气不足,需要从身心两方面去调整。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开关门时,动作要轻,太大声会影响到他人。而且动作如果太大,有时帘子或门会打到后面的人。走路转弯时,弧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触碰到物体的棱角,以免弄伤身体,或是弄乱或弄坏东西。
更重要的是,举止从容让人感觉靠谱,可信。
执虚器,如执盈。
即使拿着空的容器,也要像盛满东西时一样小心。
这是举轻若重。举轻若重和举重若轻,都是很重要的能力。
孩子们天生好动,毛手毛脚的,我自家的经验,上菜端盘子是训练孩子“举轻若重”能力的一个渠道,但要注意,盘子砸了,饭菜洒了,不要去责骂孩子,让他自己收拾残局就好了,借此可以体会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入虚室,如有人。
比如你串门走亲戚,大人跟你说,孩子,到里屋拿个某某东西出来,你进去拿东西就好了,不要东摸西摸,虽然屋里没人,也要像主人在场一样,注意自己的举止。
这是“慎独”的意思。“慎独”是中国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它强调自省,强调连接内在自我。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古人说“急事宜缓办”,就是“事勿忙,忙多错”的意思。古人还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就是“勿畏难,勿轻略”的意思。
这些都是在训练人们心要静下来,心静下来,世界会变得更简单。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健康场所,如赌博、色情、网吧等是非之地,不要靠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不听、不看,不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都城,远远看见齐王的儿子,长叹一声说:居住环境改变人的气质,饮食条件改变人的体质。不都一样是人的儿子么,王子为什么那么与众不同呢,环境的力量真是太大了。
估计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控力,认为偶尔去一两次没关系。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韩诗外传》记载,“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话说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叉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你媳妇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了。
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当你评判别人的时候,先要问自己是不是造成当前状况的原因之一,如果是,就要先反省了。
耶稣也曾教诲,“为什么你只看见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对自己眼中的梁木竟不理会呢?”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这是个小细节,人们常常忽视,忽视的根源仍然是“自我中心”。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想用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先经过主人的同意。如果事先没有征求主人的同意就擅自动用,这种行为就叫作偷。
“征求许可(ask for permission)”也是一条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 ,比如朋友遇到一件麻烦事,你想给他个建议,要先问“我可以给你一个建议吗?”如果你想问对方一个问题,可以先说“我能问你个问题吗?”
急性子的朋友可能会说,至于嘛,多麻烦啦。很至于,无论你是提问还是给建议,从心理上来说,都是在侵入对方的私人领地,所以先要遵循对方的许可,哪怕你觉得是为对方好。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 ,借不难。
这一条就不用说了,道理大家都懂,有人说我就是粗心,借人东西忘了还了,那你就准备承受粗心的代价吧。
以上都是些人际互动中的行为规范,围绕“谨”这个核心词来展开的。然而,从健康的人际关系角度来说,光谈"谨"是不够的,因为“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这里的消极没有任何负面的意思,主要是指一种被动姿态)。我们中国人相比起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总体来说姿态比较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表达了这种思想。
那么积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爱”,就是主动滋养他人,帮助他人成长。孩子们都有主动帮助他人的天性,家长们注意不要因为“谨”的教育而过分约束了这种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