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湛若水喜爱山,到过很多名山游览,甚至在九十岁后还远游衡山。据记载,湛若水建立的约四十间书院中,大部分是在山上或山下建立的,如凤凰山明城书院、南香山莲洞书院、白云山白云书院、西樵山大科书院、罗浮山朱明书院、衡山甘泉书院、九华山甘泉书院等。如今,不少名山还有与湛若水有关的古迹。
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荔城街前进路西侧,相传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增城春岗出现一双凤凰,于是改名为凤凰山,建凤凰亭为记。湛若水曾多次登上凤凰山,并重修过一次崔菊坡祠,他的《新置崔清献菊坡先生祠田记》记载:“弘治间,有司於庙后建祠,塑公像貌,庙门有序,菊坡有亭,岁久就荒,而香火不嗣。”崔菊坡祠毁于抗日战争县城沦陷期间,原位于凤凰山南麓,即现在的荔城街第一小学位置。
正德年间,湛若水买下凤凰山西麓清献坊犀角巷已故千户杨政的宅院,开办明诚书院,并书院旁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席光亭”。湛若水写有《题席光亭》一诗:“吾师一席光,从谁借于是。一声凤凰鸣,五色映天地。此光师自光,何预他人事。自性得自天,无借亦无匮。不离一席间,天地万物备。”席光亭如今不复存在,明诚书院还有一点遗址可见。
南香山
南香山,古代称南樵山,位于增城区南部,其山峰独立,海拨约430米,若神游一马平川的珠江三角洲,宛如珠三角的“南天之柱”。南香山靠近东江,山势突显巍峨,若峨眉耸翠,因而有古称“峨眉山”,是相对于四川大峨眉山来说的“小峨眉山”。
南香山上除了湛若水所建的莲花书院(又称莲洞书院)、湛子洞,还有百花寺、宋代探花李文溪和明代尚书霍韬的墓葬等诸多遗迹,年代可谓历史悠久绵延千年。湛若水留下多篇提到南香山的作品,比如湛若水在《娥眉莲花洞开创书馆记》中记载:“甘泉子生於甘泉绥宁之区,里有娥眉山者,古志之矣。俗则曰南乡岭。”莲花书院遗迹附近的湛子洞石刻,是湛若水亲笔所提,可谓是神来之笔。据介绍,“湛子洞”三字中,“湛”和“洞”,本来是两个“三点水”即“六点水”。但如果仔细数一数,便会有趣地发现这其中包含有“十一点水”。这是因为湛若水爱山喜水,故用其特制的“茅龙笔”挥写的缘故。
罗浮山
罗浮山雄峙于岭南中南部,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湛若水小时候就听到不少罗浮山的传说,知道罗浮山上曾有葛洪、鲍姑、黄野人等人在修炼。曾有一个罗浮山的道士说要带湛若水到罗浮山玩,被湛若水拒绝了。这件事后来被好事者编成了“三部尚书不拜相,三遇纯阳不升仙”的故事,那个罗浮山道士被说成是八仙中的吕洞宾。至今,新塘人还习惯称整天到外面游玩的小孩为“黄野人”。
嘉靖十五年(1536年),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湛若水休假回乡期间,让人在罗浮山建朱明书院,之后又建了青霞书院、天华书院。湛若水晚年保持“春居罗浮,夏居西樵,秋居天关,冬居甘泉”的习惯,其中罗浮就是指罗浮山,西樵即西樵山,天关位于现在广州建设大马路,甘泉是新塘的古称。现在,罗浮山有朱明洞景区、青霞谷景区,内有湛若水曾在罗浮山教学的介绍。
西樵山
西樵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西樵山自然风光清幽秀丽,旅游文化底蕴厚重,民俗风情古朴自然。东晋时,西樵山是全国道教中心之一。到了明代,陈献章、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大儒在西樵山开坛讲学、研究理学,使西樵山被誉为“南粤理学名山”。湛若水初游西樵山时被西樵山的景色震撼而有所感悟,他的《游西樵记》说到:“吾以是知天下之山水,胜者不必名,名者不必胜,高者不必高,而深者不必深也。惟吾耳目之所得,精神之所通,而未始有穷焉。”
云谷书院是湛若水在西樵山创办的第一间书院,也是西樵山第一间书院,建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忧期间,坐落在西樵山云谷(今西樵山南湖)。云谷书院动工不久,湛若水又让人在西樵山大科峰上建大科书院。如今西樵山上,湛若水所建书院的已经找不到,不过湛子讲学岩、拄笏台、玲珑岩、借芳台等与湛若水讲学有关的遗址仿佛向人们诉说当时盛况。
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山体相当宽阔,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为广东最高峰九连山的支脉。面积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高382米。湛若水白云书院由摩星岭的白云寺改建而成,白云寺最初是供奉道家神仙,之后改为供奉佛像,学者工渐逵对此深有感触,觉得变为书院最为正道,于是题写“白云三变”匾额挂于书院中,留下佳话。
现在,白云书院原址建有广州碑林,摆置了碑刻近三百块,收集了部分古代名士、现代诗人、书法家歌颂岭南风光、歌颂羊城、歌颂白云山的诗词、书法佳作。碑林分为摩岩石刻区、南雅堂、仙黑轩三大景区,其中仙墨轩收藏了湛若水的恩师陈献章的墨迹诗刻《应试后作》。“白云山赋”是碑林中最大的一块碑,重约4吨,描述了白云山一年四季美丽怡人的景色,作者是湛若水的学生黄佐。
衡山
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偏东南部。甘泉书院,又名甘泉精舍、衡岳书堂,在紫云峰下,其地泉涧曲折、奇石峭立,人称“衡岳最胜处”。受老师陈献章影响,湛若水有衡山情结,他的《衡山不远》说到:“尧舜应不远,美墙即躬逢。宇宙应不远,万里方寸同。衡山应不远,见之悠然中。即此不远心,大道立可通。八极周瞬息,何必骑苍龙?”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湛若水来南岳文定书院讲学,随后又于附近买地筑宅,号甘泉精舍,后称为甘泉书院。湖南武陵人蒋信是湛若水的学生,作有《甘泉精舍记》。1935年,创办于长沙的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向衡山县财政、教育两局租得甘泉书院遗址,建岳云中学南岳分校。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将其加以修茸,辟为“岳云校友楼”,并重修“甘泉亭”,内置湛若水门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九华山
湛若水对这座安徽名山的最初了解,是通过王阳明的介绍,两位大儒先后在九华山开办书院。湛若水的《寄题九华山书院有序》记载:“九华山甘泉书院,在书堂记之址,与阳明书院相上下……昔年阳明子,为我说九华。”
嘉靖十五年(1536年)八月,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湛若水请假回乡途中登上九华山,除了有学生跟随他,还有当地的官员、学生在九华山迎接。当时在九华山有一位叫李古源的隐士也特意出来与湛若水会面,李古源把两人会面的凉亭起名为“神交亭”,湛若水写有《神交亭记》。九华山现在还有甘泉书院遗址、一中亭遗址。甘泉书院遗址已成一片葱绿茶园,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甘泉山
甘泉山位于江苏扬州。嘉靖六年(1527年),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湛若水到扬州考绩讲学,学生葛涧在甘泉山山脉建“甘泉行窝”作讲道之所。湛若水对甘泉山与自己的名号相同感到很高兴,他的《甘泉山诗》说到:“是山皆我乐,何必吾家山。此山非我有,胡乃名甘泉?而我有行窝,适在泉山前。始知天所作,意或遗斯人。”
嘉靖七年(1528年),巡盐御史朱延立把甘泉行窝改建为“甘泉山书院”,又叫“甘泉书院”,直至清代改名为“梅花书院”。梅花书院是扬州最古老、最有名的书院之一,在今扬州市广储门外。今天的梅花书院现存旧屋还有楠木大厅,厅前三面回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