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总能够看到部分人喜欢操心,他们总是觉得这不放心,那不放心,然后每天把自己累得精疲力竭的去关注更多的事情,做更多的事情。也许你会说,有危机感不是很好么?做更多的事情,不是能收获更多么?其实不然,“多”并不一定好,很多时候还会起反作用。以下几个场景不知道有没有适合你的:
场景
1、手机永远不敢设置静音或者关机,万一错过了客户的电话,老板的电话,朋友的约会咋办?
2、只要稍微空闲点儿就立马拿起手机翻翻朋友圈,生怕错过了某人发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在某人心中的分数。
3、QQ只要一闪动,立马点开查看,不然错过了某人的信息,后果不堪设想。
4、每天一定要抽时间刷一下微博,新闻,了解下当天的一些咨询,不然自己就会被OUT了。
5、看见朋友一起去了某处,就怀疑他们是不是抛弃自己了,为什么没有叫上我?
6、我一定要了解同事的更多情况,以便于自己不被淘汰掉(不被超越),从而时不时都在观察对方。
7、工作上干完了自己的事情,就干部门的,干完了部门的就去帮其他部门看,在别人眼中我就是个老好人,其实我是担心被淘汰,从而让自己不停的干。
8、这个大咖说这本书好,那个专家说那本书好,我到底该听谁的?一下订阅了这么多专栏,每个我都不想放弃,都想学好,可偏偏时间有限。
……
你总是把心思放在很多事情上,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从而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干某件事情,时间长了你就会变成那种什么都会点儿,但是没有一样精通的人。也就是被一些琐事困在了永恒的当下。
策略
也许你是时候该放弃一部分安全感了。我亲自测试了将近一年时间了,手机24小时静音,朋友圈关闭了半年了,微博、新闻几乎不看,但并没有影响我的生活质量,也并没有因此而错过什么。相反,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干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另外,朋友也好,同事也罢,链接的核心是“价值”。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才是你最应该重视的,而不是其他。只要你能提供某方面的价值,别人就需要你,甚至离不开你。
最后,学习方面。一个行业的知识很多是相通的,你只需要把你分析过后最好的一项学好即可,多个行业选择的时候,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一个先学,其他的放弃。
依据
专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从全局来看能发挥最大效应。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里面讲了一个《比较优势原理》,里面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道理(详细的可以去专栏看文章,讲得更细,我这里引用两个核心)。
第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讲的是自己跟自己比,总有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的生产项目,专注这种生产项目然后跟别人交换,整个社会的财富能够得到增加,而个人的财富也能够得到增加。
第二,是亚当·斯密的分工协作原理,哪怕是天生禀赋一样的人,他只要专注某个细分领域的生产,就能够减少在工作中切换往返的成本,能够熟能生巧,能够让机器的替代成为可能。
因此学会过“锥型生活”很重要,把80%左右的时间精力放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剩下的20%再来处理琐事。这里我很喜欢李笑来讲的原则,初入一个行业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当做“苍蝇”什么都可以去试试;一旦找准了适合自己的事情,就立马转换成“蜜蜂”模式,专注这件事情上,其他的都可以忽略。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