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带你看的,是不一样的重庆
繁华都市,街头巷尾
各地游客接踵而至,奔向重庆小面,品尝百味火锅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
殊不知
无辣不欢的重庆人记忆中
都还依恋着这些绝妙的味道
···
绞绞糖
那些年学校外面总有那么一个老婆婆,一个板凳儿,一个盆盆儿,盆盆儿里面装着深黄色的糖浆。
“给我来一角钱的”......
“给我来两角钱的”......
黄色糖浆在两根竹签之间牵来扯去,双手一分,糖就止不住的下坠,再用手快速的一绞,糖浆便又缠上竹签,绞来绞去,次数多了,那黄色的外表下渐渐显露出线线白线,一张一弛,一股浓浓的苕香味便慢慢散开来,它有一个直白的名字就是“绞绞糖”。
方也叫“拉丝糖”,“拉丝糖”,据说,是一位重庆的张先生发明的。
穿糖果子
“爱上你的时候还不懂珍惜,离别了才知道刻骨铭心...”
五六十年代,一种叫做穿糖果子的小吃在重庆街边流行起来。师傅扎着围腰,摆着一个炉子,开始在路边炸穿糖果子卖。 穿糖果子以糯米、红糖和芝麻为原料,将糯米粉团在油中炸制后裹上白芝麻并用竹签穿起来。每一颗果子浑圆光亮,呈棕红色,有焦糖香味,微带酸味的粘软糯米和焦脆香甜的外皮和着白芝麻嚼在嘴里,越吃越有味道。
以前还有人称它为“天鹅蛋”最早的时候,穿糖果子是乡坝赶场时在场口摆上炸锅,边炸边卖的传统小吃。
白麻糖
“叮叮当~叮叮当~丁丁糖响叮当~”串串清脆悦耳的声音由远而近,这一声一声的敲打,吸引着无数小朋友都走出家门涌向声音的源头。
它在我们的记忆里叮叮当当,叮叮当当里酝酿着小时候的甜蜜,这就是由麦芽糖制作而成的白麻糖。白麻糖小贩都拿着一个下端锋利的小铁板,用小铁锤敲打铁板发出“叮叮铛”的声音招揽顾客,由敲打铁板的叮叮声,人们也把白麻糖叫做“丁丁糖”。
卖糖人一般在一个筐里放上一个秤,在另一个筐上面则盖上一个大铁盘,那硬硬的、粘粘的糖就卧在那盘上。也有的卖糖人背个背篓,在背篓里装上糖,糖的上面盖有一层透明的薄膜或者再在薄膜上盖上背篓盖子以防止风雨或灰尘玷污了它。他们走一路敲一路,那“叮叮当”似乎在提醒着人们,丁丁糖来了,快来买呀。 “叮叮当……叮叮……叮……”这清脆的声音伴随着卖糖人的背影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三角粑
三角粑,其实是白糕做法的改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兴起,至九十年代末,开始衰退,至今只有极少数摊摊在经营了。 它是以大米为主料,把米浸泡后麻成水面,再用特制的锅将米面反复煎烤,由于形状象一个直角三角形,故取名三角粑。 三角粑比起白糕来,不但有稻米的香味,还有一种油煎的香味,吃在口中,香脆甜融为一体,所以曾风靡一时。
梆梆糕
梆、梆、梆...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山城重庆的傍晚,经常会听到这种清脆的声音,人们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肩挑着担子的人,左手握着一楠竹块,右手用竹竿敲打时发出声响,而他担子里卖的就是香喷喷的梆梆糕。在卖梆梆糕的时候,小贩会先在锅里放少许油,再将米糕放在锅里煎烙,等两面都起了一层薄薄的、亮灿灿的棕黄色酥脆面皮后,再捞出锅。表酥内软,满口香甜。
麻辣豆鱼
麻辣豆鱼,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麻辣豆鱼不是鱼,所谓的“豆鱼”其实是利用豆油皮作为卷裹后成扁条状,似鱼形而得名。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记忆中的重庆味道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
我们永远留不住光阴
就如同我们留不住美丽的容颜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好好把它留在回忆里
或者
把它们找回来
记忆中的“重庆味道”千千万,广大网友们可以与小编一起寻找这些味道,如果有好的想法与建议都可以私信小编哦。
出品/@用正确的姿势打开重庆
主编/田诗萌
主编助理/汪梅
内容编辑/施祎晨
==============================
想了解不一样的重庆,微信搜索公众号/用正确的姿势打开重庆 或 dkcq666
赏饭请联系邮箱
dkcq666@163.com
这次姿势是对的!真的没有犯错!
不信你自己试试!
(想我就翻牌@用正确的姿势打开重庆)
注/本次内容综合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