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节,我在万里之外,大洋彼岸,怀念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情景。
在过年前的一个多月,过年的气氛就已经开始逐渐聚集,村人遇见,会大声地谈论家里过年要做什么活动,互相打听家里出外工作上学的家人回不回来过年。显然,过年是件大事。
冬至一过,每天的活动安排都在为过年做准备,打扫屋子,办年货,蒸馒头,煮肉,装碗子,炸果子,剪窗花,敬神,祭祖,蒸包子,捏饺子,等等。
一年忙到头,屋子里面须在过年之前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扫,一方面取新年新气象的吉言,另一方面为迎接来拜年的亲戚朋友。大清扫前前后后需要五六个小时,一大早吃完饭,就开始把屋子里面所有的家具以及被褥衣服等全部挪到院子里,妈妈在头上罩上头巾,围住口鼻,拿把长长的扫把开始打扫。仰着头把窑顶和窑壁上都清扫完,然后打扫地面上的灰尘,最后洒上水再清扫一次。院子里面的东西趁机会也晒晒太阳,拿根棍子打打毡子上的灰尘,用抹布擦干净所有家具上平时擦不到的地方。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所有的东西一一归回原位。
办年货则主要是父亲的工作。过年前几天每天都有“集”,父亲今天买花生瓜子核桃,明天买豆腐,肉则要到临近过年的两天买。改革开放前没有这么多种吃食,也没有自由市场,妈妈早早把柿子晒干潮上白白的霜,过年时当点心拿出来招待客人;还有就是醉枣,秋季新鲜的大红枣用白酒泡在坛子里封好,过年时拿出来依然鲜红清脆,带着酒香。那时候点心也是自己家做的,有能压出花纹的模具,做绿豆糕,柿子馍等。
赶集的人熙熙攘攘,卖货的人推个自行车或是拉个架子车找个地方停住就开始售卖,卖葱姜蒜的、卖瓜子花生核桃的、卖豆腐的,好几家猪肉摊子,也有牛羊肉。还有卖热食的,有进糕、油糕、炒粉、油茶等等。进糕是糯米里混上核桃仁、红枣及葡萄干蒸出来的软糕;油糕则是糯米粉和面粉混合的面团里包上红白糖在油锅里炸的;炒粉是凉粉切片后用葱花等佐料在平底锅上慢慢煎成金黄,那香味离老远就能把肚子里的馋虫勾出来;油茶里面有炒熟的芝麻和花生碎,浓香醇厚。小贩忙不过来,买炒粉得自己拉风箱,那时候没鼓风机。
蒸馒头需要整整一天甚至两天,要把走亲戚的、自家吃的、招待客人的馒头全在年前蒸出来。走亲戚的馒头叫“包包”馍,是女儿回娘家,外甥去舅家的礼物。蒸之前先算好了年后要走几家,需要蒸多少个,宁多勿少。我的舅舅很多,那时候父亲的舅舅们也还在,所以妈妈每年要蒸很多“包包”馍。“包包”馍是一种巨大的馒头,比普通的馒头大七八倍甚至十倍,讲究的人会在馒头顶上嵌上红枣或核桃。自家吃的和招待客人的是小圆馍,需要一个个揉成圆形,蒸好的馒头白白胖胖喜气洋洋,在竹帘子上铺上袱子,一个个摆开晾凉,然后收到大缸里面存放。
图片来自网络,可能受版权保护。
煮肉也得好几个小时的功夫,会安排一天。生活困难的时候只割二三斤猪肉,八十年代生活水平提高了之后增加到五六斤甚至十斤。妈妈把猪肉洗干净连同骨头一起放在大锅里面加上八角、桂皮等香料煮上两三个小时,等骨头跟肉能比较顺利地分离,捞出来,把整块的肉分出来,我们小孩则馋那些还带着些肉的骨头。也许是那个年代吃肉少,也许是那个时候猪没有吃瘦肉精,记忆中那时候的肉特别香,尤其是骨头上的肉。
整块煮好的肉放凉后就开始装碗子,又得一整天。根据配菜的不同把肉切成小块或者薄片厚片,蒸碗底先铺肉,上面铺配菜,红白萝卜的、菜头的、莲菜的、洋芋的,加上佐料,上锅蒸熟,放凉摞起来储藏。等年后拜年的客人来了,取出一个碗子,上锅热透,翻过来倒扣在碟子上,就是一道热荤菜。碗子很好吃,猪肉的油被配菜吸收,不再油腻,而配菜吸收了猪肉的油也变的格外鲜香。
炸果子是我们那里特别的一种年前准备,这也得一整天。妈妈早早就在集上买来“米黄”,和面的时候加上,面就成了鲜黄色。揉好面团,擀成一片,根据要成型的花样切成一个个模型,然后盘捏成花样,莲花样的、泡桐花样的,麻花样的。支上油锅,等油热了,一个个果子小心地从篦子上捡起来,顺着锅沿下到锅中,等果子的颜色变成金黄,用笊篱捞出来控油,放凉储存。炸果是招待客人喝茶的小食之一。
剪窗花的记忆比较久远,那时候窗户还是纸糊的。经济发展后,各家各户的窗子换成了玻璃,剪窗花不太流行了,窗花贴在玻璃上没有白纸上显眼漂亮。村子里面一直流传有窗花的花样,花样先用线订在报纸上,用煤油灯的烟熏黑,拆线取下花样,报纸上就有了花样的负片。在报纸后面钉上各种颜色纸,红的、绿的、黄的,拿一把小剪刀,把黑色部分挖去,一片片活灵活现的窗花就剪好了。这样做是复制,心灵手巧的人则直接在颜色纸上剪。过年时节剪的有喜鹊、牡丹、梅花以及来年的生肖图案,以红色居多,加上点绿色则更加喜庆。
图片来自网络,可能受版权保护。
小时候过年,穿新衣服也是一件大事。几乎一年到头也就过年能置上一身新衣服,所以小孩子都非常期待。距离过年还好久就开始跟小伙伴互相打听讨论过年穿什么,早早地催促妈妈把新衣服拿出来,三十晚上睡觉前就摆在炕头,初一早上迫不及待地穿上,吃过早饭就跑到村道里面显摆自己的新衣新鞋,同时也悄悄打量同龄小伙伴的穿着打扮,在心里暗暗比较着,评价着。
初一拜年是“连村转”,不论是否自己本家,年轻的人都可以到上了年纪的人家里拜年。来拜年的人寒暄着,问候着,喝点茶,吸点烟,磕点瓜子,吃点花生和炸果,更多的人则不吃也不喝,站立片刻问候过年好后就去别家了。从初二开始则是出村拜年,女儿去娘家,外甥去舅家、姑家、姨家,加上很多人把结婚、订婚等重大仪式安排在过年期间,几乎从初二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亲戚要走或要接待。
拜年时吃饭活动是主要的,客主好久不见,都有很多心里话要说,所以边吃边说。吃饭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喝茶,桌上摆的是配茶水的干果如花生、瓜子、核桃、醉枣、炸果、柿饼、饼干、点心、水果糖、芝麻糖、橘子、苹果等;第二是喝酒,桌上摆的是下酒菜,一般是凉拌菜,有荤有素,如凉拌白菜粉丝、凉拌豆芽、炝黄瓜、蒜泥白肉、熏牛肉等;最后才是真吃饭,馒头或者面条,配热菜,有热好的碗子,有炖菜,有炒菜。讲究的人家每一个环节都有八盘,整个过程既隆重,又热闹。
过年时热闹是少不了的。年三十和初一早上,鞭炮声噼里啪啦不间断地满村响;初一下午会有青年男子在村头敲锣打鼓,鼓点不时变化着节奏和韵律。过了初五会有高跷和顶杆游行,村人穿上戏装、画上妆扮演戏里的角色,旦角、青衣、小生、老生、丑角等,踩在高跷上一摇一摆从村东走到村西;顶杆则有点象杂技,一根高高的杆上绑上一个小椅子,里面坐一个婴儿,顶杆的人把杆抗在肩膀上保持平衡;游行里也有倒骑驴等滑稽表演。正月十五晚上则是“跑马”和舞“姗姗”,纸糊好的马,挂上铃铛,中间有个洞,人套上去扮演马在马夫的指挥下绕圈或者穿插跑;舞“姗姗”就是跳蝴蝶舞,纸糊的蝴蝶翅膀,套在腰上,手持翅膀抖动配合着腰身的高低起伏模拟蝴蝶翩跹飞舞的姿态。经济条件提高了以后,村子里面也在过年的时候搭台唱戏,叫戏班子来表演整本或者折子戏。
正月十五则有花灯。那时候过年的灯笼基本上是自己家做的,一块小木板,穿上几根铁丝,上面挽上环,挑上杆,边上糊上颜色纸制作成各种模样,圆的、方的、圆筒的、兔子灯、鸡灯,木板上墩上一根小蜡烛,点燃了,灯笼就亮起来。天刚擦黑,就有小孩子打着灯笼出门到村道里,陆陆续续小孩子们都打着灯笼出来了,你看我的,我看你的,互相欣赏着,品评着。
十五过后,年味慢慢淡下来,但是并没有消失。妈妈埋在盐里的熟猪肉还有,时不时拿出来切片炒菜或凉拌,一直到这些猪肉吃完,出了正月,年,才算过完了。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