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读完了《白鹿原》和《巨人的陨落》,这两部小说都是以战争为故事背景,前者的时间线贯穿了整个清末到解放初,人物刻画上更加细腻饱满;后者则集中在一战前后,似乎更注重表现一战的前因后果,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并没有花太多笔墨精描细写,个性鲜明的只有艾瑟尔、列夫,还有比利,尤其是比利,虽然出场不算多,但每次出场都相当精彩。
人物刻画的简洁并不影响这部小说的可读性,它带我们回到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像一架微型航拍机一样,穿梭于英国的矿井、贵妇人的裙裾和那些政治家们的唇枪舌战之间。我诧异于一战前欧洲各国等级制度的森严,也急于弄清楚各国之间的亲疏关系是如何形成的,更好奇这四年战争在欧洲社会掀起了怎样的滔天巨浪:艾瑟尔这样的底层人一跃成为议员,沃尔特这样的贵族却过起了拮据生活。
更进一步想,社会的改革究竟应该以怎么的形式进行,为什么一战后英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土崩瓦解,平民在思想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今天的英国大众仍然拥有这种自信吗?这种自信在中国平民身上也有吗?罗素为什么在《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里对这种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表示了失望?这些有点远了,这篇小文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一战前德奥同盟和英法俄协约是如何形成的?
二、萨拉热窝事件为什么会成为一战导火索?
三、一战对各国社会制度、思潮的影响
四、一战结束短短十几年后,为什么又爆发了二战?
一战前德奥同盟和英法俄协约是如何形成的
一战爆发和德国的崛起密不可分。德意志地区本来存在多个分散的邦国,分别被法国、奥地利等国所控制。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19世纪俾斯麦出任首相后,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信奉强权政治,但并不是战争狂人,在他领导下的三次主要战争中,军事战争都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即:德意志的统一。
1864年,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发动普丹战争,获胜,在签署的《维也纳合约》中,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得到了荷尔斯坦因。但事实上荷尔斯坦因与普鲁士接壤,后来奥地利提出要用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坦因,使俾斯麦以奥地利毁约为名,挑起普奥战争。
1866年,其首相俾斯麦发动普奥战争,获胜。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很明确:消除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影响。俾斯麦在战前充分发挥他的外交才能,同意大利结盟,并确保英法俄不会干预战争,比如答应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约》,答应拿破仑三世不反对把莱茵河区和卢森堡让给法国,而英国正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会保持中立。有意思的是,当时法国作为欧洲霸主,控制着德意志南部很多邦国,他是不愿意看到普鲁士强大起来完成统一的,那么当时的法皇为什么同意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呢?当时的法皇是拿破仑三世,即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的侄子,他一直非常崇拜他的叔父,力图重现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辉煌。但是他能力不及,俾斯麦曾评价他说“他的神秘莫测让人高估了他的能力。”在普奥战争中,他坚信普鲁士必败,没有支持奥地利。结果普鲁士大获全胜,跟奥地利签订了《布拉格条约》,扫除了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势力,在统一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而法国丝毫没有从这场战争中获益,反倒成了普鲁士的下一个目标。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普奥战争后签订的《布拉格条约》十分宽松,仅扫除了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势力和割让威尼托于意大利,不涉及其他割地赔款,确保了和奥地利维持良好关系,保证了接下来的普法战争中奥地利保持中立。
法国和普鲁士矛盾已久。法国多次入侵德意志,控制德意志南部诸邦,并且不愿意看到普鲁士崛起统一德意志,影响他在欧洲的霸权。在普奥战争中,法国没有获利,因此法国想让普鲁士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给法国,作为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报偿。
1870年7月,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法外长对威廉一世提出无礼要求,俾斯麦修改了威廉一世发给他的“埃姆斯密电”,让电文的言辞变得激烈,从而激怒拿破仑三世。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事实上,此时德国的兵力已经远超过法国,德国南部诸邦也因惧怕法国而与普鲁士结盟,拿破仑三世的进攻计划也尽在德国参谋总长毛奇的预料之中。结果,法国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率领将近10万法军投降。4日,巴黎爆发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第三共和国建立。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攻陷巴黎。1971年德意志南北统一,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巴黎加冕为皇帝,法国请求停战。2月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合约。5月在法兰克福签订正式合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大部分地区(铁矿),赔款50亿法郎。
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建立。5月28日被镇压。
普法战争让法国损失惨重,丧失了在欧洲的霸权。战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让法国对德国恨之入骨,一直找机会报仇。因此,法国和英、俄靠拢,逐渐形成协约国;德国和奥地利、意大利结盟,即同盟国。两大阵营由此形成。各国之前矛盾重重,大战一触即发,就差一个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这条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