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份研究报告之前,我在思考着从报告中能获得什么信息?能习得什么办法?可读着读着,内心有些难受,五味杂陈,感觉这是一份直接抨击心灵深处的研究报告。报告中道出了人生百态,说出了一种社会现实问题,内心有些隐隐之痛,是为留守女童感到心疼,也为一些陈旧观念但要基于现实不易改变的现象而难受。虽然平时在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有关于留守儿童的消息,也经常耳闻农村重男轻女,靠儿养老的一些说法,但这些都只是留在表象认识,没有如此真实、画面清晰的呈现在眼前,非常佩服戚博士驻点研究的毅力与付出,让社会的这种现象以科学性报告呈现给读者,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在当下中国,赋权模式困难特殊,成人社会缺乏对儿童的尊重,缺少儿童参与的认知与能力准备,儿童表达的文化稀薄且没有正式渠道。真心希望,农村留守女童能引起社会爱心人士以及政府部门的更多关注、关爱与支持。
把思绪拉回到文本,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一、习得研究报告撰写的范式
近几年自己有做一些课题研究,但是每次写课题报告的时候总是诸多困惑,特别是是研究背景这一部分,往国家政策方面写总感觉有些空,基于现实分析又总感觉不到位,而戚博士的研究报告中,用数据说明,以中国知网、百度搜索、妇联信息等数据说明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研究的角度而言,也进一步说明了文献查找研究的重要性,只有清楚别人研究了什么,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才能更好的针对性的开展相关项目研究。
收集、整合、分析资料是课题研究的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需要提取关键信息,戚博士从田野点概况的陈述到资料的收集,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为重点,多角度地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和他人眼中的研究对象,这让我想起家成教授指导我第一次对学生做访谈的情景,也忆起家成老师曾经对我做过访谈,这种研究模式也是比较直接可观而有价值的一种方式。
第三部分戚博士从留守女童的衣、食、家务劳动、亲子联系具体说明留守女童的日常,以个案研究、数据对比,访谈内容得出研究田野点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觉得理所当然。第四部分谈的是留守女童的教育支持。读书是最好的出路,每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而留守女童的教育期待与学业辅导确实被忽视的,也基于现实有太多的无奈。在研究报告中习得了多维视角的分析问题,例如谈教育支持从留守女童的教育期望和学业辅导的现实情况出发;又从留守女童的学习成绩和自我期望出发,从男女区别分析,从女童个体分析,从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分析;再从留守女童的同伴支持,以访谈内容得出同伴交往带给他们一种情感的体验,可以一起学习知识、欢笑玩闹,彼此尊重,相互支持;最后谈到学校的支持,给孩子带来的帮助。教育支持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而这些是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一部分的作为开放性的结语:我们该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有一次抨击我的内心,作为农村留守女童的关爱与支持活动,如何体现儿童立场,儿童的赋权增能如何可行?我一遍遍的思考: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脑中回想起家成教授在2015年广东省德育论坛中发出的号召:寻找乡村班主任,脑中再闪出阳江的林冬梅,梅州的刘海霞、安徽的刘茜,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更加理解了李教授为什么要扎根研究乡村班主任的发展,这是振兴农村的一种有效方式,提升教师能力是最好的教育支持,改变一个乡村教师而改变一群人、一代人。
二、文中故事唤起了儿时的记忆
“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留守女童今天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性别平等的实现状态,事关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不仅影响今天农村家庭的和谐与农村社会的秩序,还必将影响着中国下一代国民的素质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这让我想起了张桂梅校长的付出,扎根山区教育,用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文中朴素的语言,似曾相识,也唤起了儿时的记忆。在我小的时候,一到寒暑假就会跑到姨妈家(在乡下)去玩,姨妈村子里的人对我甚是熟悉,每次见到我就会对自家的孩子说:“你看燕子多好啊,住在城里,你要好好读书啊!以后才能到城里住啊!”小时候的自己,对这些没有太多的感触,觉得乡下挺好玩了,姨妈家也是井水,要靠自己摇上来,记忆中我最爱干这活,或许我当时是抱着玩的心态,觉得挺有意思的,没有文中的莲莲那样,每天都要重复着完成这些任务,感觉体会是不一样的。
小时候回到乡下老家玩的时候,也会听到一些老人说:“女孩子,读不了书就赶紧出去打工。”而没想到的是30多年过后了,既然还存在着这样的思想,戚博士的这项研究,着实让我有些惊讶,但这就是事实的存在。时代在变,可有些思想观念却没有变。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持续不断地灌输“男人负责传宗接代,女人是泼出去的水”这一观念已根深蒂固、祖辈们觉得理所当然。这种“应该的”再次触碰着我内心,体会到张桂梅校长走山路把女娃拉回学校之艰难,改变思想是何等之难啊!一个时代,一个地区要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是意识形态的改变,是观念的改变,是思想的改变。只有这些改变了,才能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愿留守女童有更多善待,更多支持,但更关键是女童们自强不息,自奋向前。
20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