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有人发了荠荠菜包子,我才惊觉,春天来了,又到了挖野菜的时节。
这个三月,并没有在熙熙攘攘的史诗级大片——开学大典里;这个三月,并没有在微风徐徐的踏青里;这个三月,并没有在一片绿莹莹的野菜美餐里。因为疫情的关系,这个三月彻底变了模样。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家里几亩薄田,生活虽然不充裕,但基本的温饱还是可以的。那个时候,三月里,冬天储备的白菜萝卜已经吃光了,家里没菜了,母亲就在自家麦田里挖一些野菜,一部分做成酸菜,一部分包饺子。为了缓解野菜的涩味,母亲会在野菜馅里打上鸡蛋。但,因为鸡蛋也是稀罕物,只能放一个,所以基本上就是心理安慰。
到城里之后,物资丰富,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菜,再也不会出现菜荒。一时间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是新鲜的,荠荠菜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想不起来挖它,也不知道在哪里能挖到。
什么久了都有倦怠期,吃也不例外。各种认识的、不认识的菜在家里餐桌轮转以后,家长的野菜随着朋友圈的晒又拨动了心弦。刚好,家里也有了车,带着孩子踏青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河堤路周边的野菜。有荠荠菜、灰灰菜、苜蓿、蒲公英、木耳菜……但,最让我喜爱的依然是荠荠菜。
我第一次用荠荠菜包了饺子,端给孩子吃的时候,孩子的眉头是皱起来的。也许是因为我的渲染让孩子对荠荠菜有了超越实际的期待,也许是因为孩子吃种植菜多了,嘴挑了,适应不了野菜的味道。从那以后,孩子一口再没有吃过。
不管孩子吃不吃,挖野菜总是她的乐趣。往前的三月,我都会带母亲和孩子去挖野菜,散散心、踏踏青,也给母亲的怀乡之情一点寄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挖野菜已经成了春天的仪式。
居家隔离的日子,大家都习惯了不出门,竟然忘了春天来了,荠荠菜可以挖了。告诉母亲,母亲略有遗憾地说,可能今年吃不上了。我安慰她,疫情很快就能过去,我们应该来得及。
是啊,应该来得及。我们盼望着,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