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感的拿捏大概是生活里挺难把握的一件事情。
有时候,人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点印象、一丝口气,可能区别就在毫厘之间,给人的感受却是天地差别。
自知情商智商都只是人群里的普通水平,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里也从不会太过高调。
是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典故的。所以大小事情不会乱当出头鸟。
除非不得已,一般也绝不说狠话、说大话、说不留余地的话。
谦虚谨慎一点总是没错的,也符合东方传统的处事之道。
若是碰到那些神兜兜的“狠”角色,那就且让他们狠上一次、狠上一段,狠上几年……
若是心下实在堵得不舒服,不免默默地劝慰自己:人在做,天在看,他/她再狠,还能翻了天去?!
狠角色总有一天总会被更狠的收服了去吧?且等等看。
事实上,以往远远近近地听来的、看到的不少真实故事,倒是一次次验证了上面的想法。
有不少在一段时间一个地方表现得过于“猖狂”的狠角色,都没能逃过时光的力量。
其实也不是时运败了,是他们终究逃脱不了自己性格缺陷所设下的“陷阱”。
所谓“自掘坟墓”,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上面讲的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比较极端的状况。
其实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里,一般不会把话说绝、把事做绝的。
生活里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得不那么明显的分寸感的把握。
大多数如你我一样,都是非常平凡的普通人,遇到一些可大可小的事情,有时候真的拿捏不准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有时候是突然接到几十年都没有怎么联系的老同学、老邻居等等的电话,曾经的“熟人”实际上已经非常陌生,连相貌和姓名都记不大清了。
由于隔了很多年的时光距离,心理上多少会有了类似“毛玻璃”样的隔膜,即便一开始会有种重见的喜悦,很可能接下来就会被电话里的三言两语所冲淡。
被“冲淡”是因为发现,仅仅是三言两语,大家也不是印象里的旧感觉了。
也许曾是童年好友,但是当下可能已无话可说;
也许曾是熟人或邻居,但是当下彼此的三观突然已沟壑重重;
也许曾经是你的远方亲戚或师长,但是对方突然抛出的问题或交办的事情,可能令你一下子很难答复或解决。
也许你这边正好工作和家庭很忙,处于自顾不暇的阶段,难以拿出同等的热情或时间来回应。
如此种种,作为一个背负着生活重重担子下的成年人,你只能选择理性的方式,给予淡淡回应或处理。
这种方式在你看来,可能已经是在充分考虑后尽量把握好分寸了。
但是在对方看来,可能却认为你不够热情失了分,甚至对你产生失望愠怒的情绪。
但是这些都是很难把握的。毕竟每个人心底的观念想法都不尽相同,很难做到大家都满意。
遇到这种时候,也只能心下歉然不好意思了。毕竟每个人都只能选择自己适宜的方式去生活和处理问题。
都只能但凭本心、真实生活。
如有不到之处,还望海涵吧。
(罗溪写于2019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