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赤羽雄二的《零秒工作》,一位在麦肯锡工作过14年的作者,讲述什么叫高效的工作。百度了一下麦肯锡,1926年在美国创建的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有9000多员工,分别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对后面的内容保持期待。
作者总结了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深深戳中痛点的,是对于重要的工作,“没有迅速着手,或无法着手”。越是推迟,就越希望弥补,把这件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而往往出现这种想法,就意味着失败了一半。我就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明明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手里有两三个小活,有点着急但不是那么重要,想先做完小活再去专心做这件事,可是公司交给你的事务永远不会穷尽,那什么时候开始专心做重要的任务呢?教训告诉我:拼尽全力弥补推迟的工作,与一开始就着手工作相比,要多付出几倍的精力,结果最多持平,甚至不如后者。
最好的方式就是树立脑海里的紧迫感、时间感,确立一件事在某一时间节点必须做决策,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一再推迟。
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理论:PDCA法则,即Plan规划你要做的事,确立目的、预期结果;Do执行你的计划;Check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存在哪些缺陷;Act改进重新编写不足的部分。整个流程是反复多次执行,而且每一次周期会比上一次更短,效果会更好。
拿我现在每天在做的微信采编工作来说,
P:每周发文数量在3*7篇左右,对于头条阅读量的考核1W+,那么倘若每天只完成当天的内容,“内容采编”这个工作的不确定性就非常大,因为你不能保证每天都可以搜索到好内容(如果可以,在时间上也许是几倍的关系),这时我就可以制定每周一、三、五的早晨为筛选内容时间,全身心沉浸在阅读和选材中,发现好的素材就收藏,然后继续读,直到数量足够或者时间到了结束。
D:具体去这样做1-2周
C:对比改进后的阅读数据,和工作时间占比,是否发生了改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总结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A:继续改进
可能很多高效工作者都会有意无意这样去做,PDCA还有一个附加的好处,就是有些工作会带给你压力,而有些事的结果你非常看重,这都会在无形中分散你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专注于PDCA,当你已经意识不到压力,其实就发挥出了自己真正的实力。彻底的专注在如何提升工作速度上,结果一般不会太差。
在如何提升速度的原则里,“不要过于追求细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之前负责一个访谈片拍摄的项目,主要部分当然是被采访人的访谈部分,然而前期为了宣传效果,在宣传片的制作上精益求精,导致真正剪内容的时候精力、时间不足,影响的视频本身的高质量,本末倒置。(当然,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最终片子的质量还是中等偏上的,感兴趣的可以搜下“学霸从未如此坦白”)
之后的内容就是作者关于提升工作效率、思考效率的具体方法啦,建议大家捡自己的痛点、弱项有针对性的看,比如我看了“零基础思考”,对什么事都要抱有怀疑的态度,不经过自己思考变得出结论往往是非常危险的;“邮件处理方法”,对于难以开口的邮件内容,也要迅速回复。其他的内容个人认为做得还算不错,便没有深度阅读。
工作,生活,做一些真正高效的事。不要陷入持续忙碌和碌碌无为的陷阱,希望你能用至少1/2的时间,完成现在的工作量,用剩下的时间去做想做却一直没时间做的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