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人天生就裹挟着情感,只要生而为人,我们就无法忽视情感的另一端
电影《别告诉她》就将人的生老病死和相聚离别展现地淋漓精致而平易真实。
影片的开始源于女主奶奶的一场身体检查。
女主是一位华裔,从小随父母在海外长大。尽管如此,和奶奶的感情却不浅。正因这海外的成长经历和祖孙情谊才导致女主在得知奶奶病情后与家人不同的反应和态度。
这也就是影片所体现的真实之处。
当奶奶的病情成为家族的心事时、当面对奶奶但又无法告知其真相时、当随时可能面对奶奶的离开时......都在考验着这个貌似庞大但又不堪一击的家族。可以看出,片中的奶奶是这个家庭最坚实的纽带和精神支柱,只要有她在,无论子孙离家多远,总会有团聚的时刻;而当她一但离去,这个家族便难有相聚的时刻。
“父母在,不远游。”这种深入中国人骨血里的情感看似相去甚远实则根深蒂固。不论在哪、不论何时,漂泊太久的人终究难掩亲情的缺失。可想要生活就必定有所难处,当代也无法用简简单单的陪伴来定义孝与不孝的边界。有的儿女陪在身边,却貌合神离;有的儿女不在身边,却牵肠挂肚。
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相融的亲情外,家庭的矛盾点也是聚焦的生态。
这个文化背景复杂的家庭在奶奶病情的态度和观点上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女主从得知奶奶病情的那一刻起,就觉得应该告诉奶奶——既然奶奶的时间不多了,不应该更加让她知道吗?要是奶奶还有未完成的遗愿怎么办?而家中长辈则一致认为更不应该让病人知晓,毕竟作为家人,面对至亲的癌症晚期,其实什么也做不了。
影片中女主母亲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她说:“在中国,谁得了癌症,谁就被判了死刑;不是癌症杀死了他们,而是恐惧。”
的确,面对癌症,医生都倍感压力,更何况病人。而且,有的时候,抗癌的不仅仅是病人本身,更多的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也正是理解了这段话的良苦用心,女主渐渐放弃了告诉奶奶实情的决心。
她和奶奶一起早起锻炼,陪在奶奶身边;提前取走奶奶的检查报告,改掉诊断书的结果——谁都知道这种方法持续不了多久,但谁都没有提出停止。
“该不该告诉奶奶?”
“不该。”
“谎言就是谎言。”
“那也是善意的谎言。”
这是女主和奶奶主治医生的对话,看惯生死的人尚且都不忍心,秉承血脉的至亲又何来忍心之说?
其实,片中的奶奶是一位十分开朗的老太太,她有着中国老人的普遍特性:爱操心、报喜不报忧、催婚、忙上忙下;但也逃不过心思敏感,从孙儿的眼泪中、从家人小心翼翼的神色中她可以感受到家庭氛围的不同。
影片中并没有老太太识破“谎言”的具体体现,但我宁愿理解为老人看破不戳破,这样何不也是一场“善意的谎言”?或许她也在害怕、也没有做好和家人说再见的准备呢?
正如女主问其家人:“奶奶是否有事要做,说再见?“
”没有,那样太痛苦了吧。“
的确,病人痛苦,家人也痛苦。
影片结束前我以为结局已注定,谁知导演埋了一支巨大的伏笔——结尾女主”哈“一声,众鸟惊飞,彩蛋里的老太太平安健康地将三个月的生命期延续了六年。
悲剧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让人难以忘却;但同样让人难以忘却的,是温情。
在西方,生命是个体的,家人告知病情是因为病人有知道的权利;在中国,生命是集体的,家人隐瞒病情是不想病人独自承担思想压力。我们无法说谁对谁错,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归是因为”不忍的爱“。
人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唯独改变不了生老病死。或许一场”善意的谎言“终究有破灭的一天,但奇迹也总有出现的一天。
最后,借用影片结尾处的祝福:”Wish all grandparents good health and a long life.“
愿世间的相聚和别离都如此般温柔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