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写稿子的时候,郭和在QQ上找我了,我曾多次劝他用微信,他却不知道微信是什么,也不肯去尝试。
我真的很难去讨厌一个人,而他恰好就是其中一人。
我高二的时候,在一个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长学姐们建的群里,那时候认识的郭和,他当时跟我说他在高三。
结果我高考的时候,他竟然也同一年高考,半夜在群里咋呼,明天成就就出来了,好紧张。
奇迹般,群里除了他平时闹腾的群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我便去接他的话,免得他尴尬。
这时候管理员冒出来,说,那个人,每年高考都见你在群里发了疯似的期待成绩,你到底是谁啊。
隐了的人被这句话炸上来,群里又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最后某学长总结了一句,和我一届的,但我已经毕业了,没想到你还在高考呢。
我要考复旦,这是郭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管理员发了微笑的表情,你这是变向在啃老。
我复读的钱基本上都是兼职赚来的。
郭和刚发完这句话,就被踢出群了,他一个劲地申请加群都被拒绝,最后找我来吐槽,他们凭什么踢我?
我无从得知,只能安慰他。
后来,他和低我一届的表妹一起高考,考了大专,不知上没上,似乎又利用暑假去上海工作赚钱来供自己复读。
他的父母已经不再管他了。
为什么不试着去上三本或者专科的学校呢,那样通过考研也可以去上理想的大学吧。
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呢,你每年寒暑假所赚的钱既然能供自己复读,不如积攒起来创业也好啊。
他的回答大致都是人生不能将就啊,我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郭和一开始的同情早就被他日复一日对我灌的鸡汤所消耗完了,他的QQ空间最新的说说还停留在去年的关于高考加油的励志语录。
我从回忆中出来,点开电脑右下角他闪动的头像,瞥了一眼直接叉掉。
对于这种执迷不悟的人,我已经懒得同他多费口舌,连父母都劝不了的人,外人如何插手?
我将刚写好的稿子一点点删掉,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朋友小A刚大学毕业,想要进入深圳高企上班,可父母却想让他留在家乡做个教师,和父母深切沟通后准备用三年证明自己,如果三年后仍是一事无成,他将会回来按照父母的意愿。
可他刚入深圳,自然没有那么顺利进入高企,他便在一家小公司做起底层工作,准备历练历练再去投简历试试。
十年后之前发过一篇文章叫《谁说稳定的工作,就开不出惊艳的花朵?》,十姑娘说:
你以为,你说你可以勇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所以你喜欢的生活或者工作就是网红照片晒出来的那样风和日丽一帆风顺的吗?
当然不是。
你不可能略去过程去要结果。
删到最后,剩下标题《愿你也能73岁骑哈雷,82岁玩跳伞,活出不将就的自己》,我谈了口气,改成了《最怕你一无所有,还劝自己不要将就》。
73岁的黄炎贞,年轻时就有了走西藏的梦,这个梦一直在她内心叫嚣了50年,但是她没有年少轻狂地孤掷一注,而是权衡利弊选择为儿女操劳半辈子,等到一无牵挂时骑哈雷、走西藏、穿旗袍,完成了自己的梦,这也是不将就。
82岁的闵德玉之所以可以玩年轻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跳伞运动,是因为一直都很喜欢极限运动,一直都有涉猎,她可以在过山车上说出“小菜一碟”的话,即使这样她跳伞的时候,也有人抱着她护着她,她的不将就是有前提的啊。
你说林心如、范冰冰、舒淇不将就,她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做底气啊。
哪怕是说着“如果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出现,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想将就”的何以琛也有了雄厚的资产才说的这么理直气壮。
郭和孤身上路,不懂迂回婉转,只要结果不求过程,这种将就说的好听是飞蛾扑火,难听点无非是将自己埋在壳里去做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所以我要跟你说的将就,并不是一种激烈决绝的否定态度,它可能是更积极、更努力地去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毕生不懈为之努力,每踏实走一步,就离平庸的生活更远。
有时候将就真的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毕竟金字塔最底层是解决温饱。
最怕你一无所有,还劝自己不要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