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接着网络烛光课堂的学习,主题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技能---口语表达技能。
囗语表达能力主要指朗读课文的能力,朗读是一种能力,但不是一种表演能力。文章写得好,主要是要有感情,要有思想。当写作情感强烈、思想深刻的时候,无论说什么话,声之高低、语之长短都是合理的。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注意,朗读能力其实是也是指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我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培养他的朗读技巧,就像我们所说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一样,不是培养他写作的方法,而是让孩子的思想更有深刻性,让孩子的情感能能丰富一些,孩子的思想丰富,情感一定是深刻的,情感是依附于思想背后的,朗读则是依附于理解和认知的背后的。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了解朗读的功能和价值,尤其是对文学性文本的朗读是必须的,2011版课标对文学性作品的评价就是要感受形象、体会情感和品味语言。 在低年级让孩子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把握文本的情境、结构、节奏和韵律。这就说明了文学语言无论压的是音韵,还是符合的是情感的律动,都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其语言的构成必然会形成音节的变化和节奏的发展脉络。因此,语感好的孩子,他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促进了理解,而且朗读的目的一定是为了理解,而有了理解之后,他还会朗读的更到位。当然,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适合朗读,比如说:说明文。说明文语言和语言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故事在读的时候,作者总是把我们带进了一种思辨的思维,而小说在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所以我们就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当我们在读散文的时候,自己就好像成为了作者,作者把我们带进了他感同身受的情景当中。所以,朗读的目的一定是为了理解,一定是为了感受语言特点。而语文学科就是和语言文字在打交道。无论是实用文语言逻辑的缜密性和思辨的深刻性,还是文学语言的审美感知、感觉、感受、带有抒情性,我们都需要对不同文体进行符合这种文体和文本内涵的一种朗读,除了朗读课文之外,在现在的课堂上,确实缺少了朗读的技能。这个技能是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拥有的,也就是老师在拿到一篇文本的时候,尤其是有情感的文学性的文本的时候,首先要读好,读进去。朗读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理解作家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尤其是针对文学作品,要有情感,情到则语言到,就一定能打动学生,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第二文本,作家的语言和文字,会通过老师传递给学生的,老师和文统一,孩子才能和文统一,老师在课堂上就代表着一种文本,不同的文本带给老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甚至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也是不一样的。 除了朗读课文的能力,还包括即兴演讲和发言的能力,老师在此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根据素材做到有观点、有条理、有情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言,这种即兴演讲和发言的能力和背后的储备能力、文化底蕴是有关系的,在演讲的时候,一般是才、情、智在起作用,思想决定情感,有思想就会有情感,这种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能力。真正的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是离不开读写能力的。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得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提高自身朗读水平的同时,精心的指导学生朗读,科学的进行朗读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师自身朗读的教学水平。
2019年1月31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