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整理
整理不是为了环境整洁,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整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一切妨碍工作效率的整理都是多余的。
“超级整理术”的总体方法是“按照规则进行整理”。只要设定了规则,并彻底执行,不依靠记忆力和意志力,也能实现整理的目的,从而获取更多的自由时间。 规则越简单越好,如果整理方法太繁琐连自己都记不住,那肯定不能长久坚持。请记住:不必追求完美,整理得不彻底也没关系,只要稍微整理一下能比以前少浪费一些时间,就很好了,切忌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整理上。整理术有一项原则:“可干可不干的事应尽可能地偷懒。”
# 整理文件和办公桌
1.不要记“东西放在哪儿”,而是记“应该放哪儿”
“整理的最佳状态是,需要的东西和信息随时都能找得到。”如果仅是摆放得整整齐齐,但是弄不清东西放在哪里,无法随手取得,这样的整理没有意义。
用后归还原位很重要,这是大家幼儿园时就知道的道理,为什么成年人常常做不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制定摆放规则,忘了该把物品还原到哪里。如果规定好物品应该摆放的位置,记住这个规则,并彻底执行“用后就还原”,肯定不会半天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2.文件分类保管,但不必分类太细
文件一到手就要分类,但不必特别细致。分类方法彭小六的fsk(微圈知识管理微课)。
3.学会扔东西
作者每年大约要读300本书,光是这些书籍,就得占据很大的空间。他推荐摘录阅读法,即带着目的去读一本书,仅仅把书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挑选出来,一边读一边做笔记。笔记最好是输入在电脑中而不是用笔抄写,这样便于搜索。做好的摘录笔记有空时要反复阅读,使书中的精华内容渐渐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到了这个境界,书就可以扔掉了,我们需要的不是书籍本身,而是书中的精华。除了的确有反复阅读价值的书,其他读过的书最好每月集中扔一次。
杂志也同理,有用的信息敲到电脑里,或者剪下来保存,或者复印、扫描成PDF,然后就可以把杂志扔掉。
7.万事开头难,从每月一次做起
很多人一想到整理就会害怕,觉得真麻烦,然后就慢慢拖延下来,办公桌上的“小山”又增高了许多。“建议你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付诸行动十分重要。”对于那些忙得抽不出空的人,建议设定一个整理日,每月一次即可,抽出一天中的几个小时进行整理,循序渐进,以后的负担会越来越轻。
三、整理电脑与电子邮件
1.信息“一元化管理”
只用一台电脑,各种电子设备、软件都和电脑相连,这就叫作信息的“一元化管理”,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信息不必分类过细,要便于搜索
有人把文件夹设了一层又一层,看上去很有条理,实际上反而有弊端。文件放入文件夹时,会犹豫究竟放进哪个好,分得越细,找到目标文件花费时间越长。作者建议设3个层次的文件夹就可以了。电脑的搜索功能很强大,文件只要整理出个大概就行。
四、如何搜集和整理海量信息
市场规律中有一条“20/80法则”,说的是20%的商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0%,20%的顾客购买了80%的商品。这条法则的深层含义就是:“重要的东西往往只有那么一点点。” 对于信息来说,“20/80法则”依然适用。在信息像洪水一样泛滥的现代社会,真正有用的或利用频率较高的其实并不多,也就20%左右吧。如何搜集到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商业技能。
虽然真正重要的信息只有一点点,但要获取这一点点干货,前提是要占有尽可能多的信息,没有量也就谈不上质。如果得到重要信息的概率是相同的话,那么分母越大,获得的有用信息就越多。要想在信息海洋中上岸,先得把自己淹没在大量的信息里。 要想获得大量信息,必须确保信息源头畅通,如果全部信息都靠自己去收集,那太费时间,最好是让信息能够自动飞来。比如用RSS订阅博客信息,即使不打开博客网站也能读到最新信息摘要。 还可以订阅大量电子杂志,作者订了数百种。电子杂志的好处是,各种信息会源源不断地自动飞入邮箱,这样不仅节省精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我们自己主动搜集信息时只挑自己关注的信息,久而久之得到信息的范围会变窄,我们看待和思考问题的视野会变狭隘”。 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用工作邮箱来收杂志,否则,一边干着活,信息一边不断往里涌,肯定扰乱注意力,影响工作。作者的办法是专门注册一个邮箱用来接收电子杂志,每天只在晚上临睡前登录这个邮箱,经过整个白天,信息源源不断飞入,晚上统一“收割”。不必每篇都看,只需大致浏览一遍标题,感兴趣的择要看看或者保存起来。 作者也订阅了不少纸质版的商务杂志。阅读的办法也是先浏览标题,然后认真看感兴趣的内容,如果有些信息特别有用,就摘录在电脑里,摘录完毕这本杂志就可以扔了,以节省空间。有人说,订了那么多杂志又不全部读完,不是很浪费吗?作者认为“如果错过有益信息才是真正的冒险,与那种损失相比,订阅杂志的费用不算什么”。 收集信息时不仅要广泛,还要有重点领域,要有目的地给自己确定几个“主题”。比如“最新金融信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环保有贡献的最新技术”“最受欢迎的餐厅”等等,总之就是你最希望详细了解的某个领域。“主题一旦确定,就会像一个过滤器”,当我们被大量信息淹没时,它能帮你过滤出更有精度的内容。设定主题后,如能积极地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有意识地去大量搜集与此主题相关的信息,那么一年后,在这个领域,你甚至有可能变成专家了”。
五、整理大脑
1.清空大脑,把事情都记在日程表上
商务人士都会使用电脑或手机来管理自己的工作和日程。
。但是,这些繁杂的小事是相当常见的,如果不用电脑来记,就会长期驻留在大脑的某个角落里,可能会在你工作的时候突然跳出来。比如突然想起信用卡要还钱了!接下来又会想,要还多少钱来着,还款日是几号来着,今天是几号来着?最要命的是,有时我们会强迫自己停下手中的工作,找出银行发来的账单,核对确认金额和期限。如果总是这样,工作时就很难再集中精神了。
“要想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重要工作,就必须要清除大脑中的一切琐碎事情,使大脑处于空荡荡的状态。”只要是可能遗忘的事、需要记住去办的事,通通记在日程表上,然后清空大脑。
随着工作一件件完成、一件件从界面上消失,一定会让人产生一丝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会成为我们工作的动力。
2.把操作型工作委托给他人
当我们扫视日程表时,除了关注工作的轻重缓急之外,还可以从“这件事该不该自己做”的角度进行考虑。有些任务并非一定要亲力亲为,没必要非自己做的工作,要尝试委托给别人。 工作可以分为“操作型”和“思考型”两大类。操作型的工作:如处理发票、整理文件或进行会议准备等不怎么需要动脑筋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些例行事务。思考型的工作:如规划立案、策划新项目、写作、决定经营战略等需要进行大量思考的工作。“只要是操作型的工作,我们都可以委托给他人,从而节约自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我们整理的最终目的。”
但这种工作终究只是操作型的,甚至可以说只是些杂事,无益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花钱将这些工作外包出去,自己就可以利用这段空闲时间从事重要的思考型工作,从长远角度来看,无疑会产生更大的收益。
况且,如果花钱雇用他人的话你便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段空余时间是自己特意花钱才得到的,因此一定要好好利用才行! 将工作委托给他人,实际上就是公司的组织方式。上层的管理人员信任自己的下属,将工作委托给他们,并建立起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正是得益于这种规则和秩序,公司才能得到发展。
六、整理时间
1.给工作任务设定周期提醒
我们的工作中有许多每周每月都要做的例行事务,如果每次都要在日程表中输入一遍,会相当麻烦,OUTLOOK和其他日程软件中有“定期工作任务”设定功能,利用起来很方便,可以设定每周一、每月第二个星期天或每月最后一天做哪些相同的事务性工作。
作者尤其推荐把例行事务固定在一个相同的日期,周几做无所谓,但固定一个日子形成规则更好,可以使工作更加有条不紊,更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创意也要保存进日程,定期提醒。
“就算最初只是一个很模糊的创意,但是只要将它们输入定期显示的‘工作任务’,便会督促自己不断完善、推进该创意。”很可能它们会在某个时候发展成具体可行的构想。总之,创意的具体化和实现也离不开规则的设立。
2.有效利用空暇时间
有访客临时取消来访计划,或是会议提早结束有少许空暇时间的时候,作者便会从日程表中找出能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的任务,将其处理完毕。
如果空暇时间较短,就不用来完成工作任务了,只是进行邮件的确认与回复。如果空暇时间更短,可以考虑一些策划。
5.工作日和休息日保持一致作息
作者周末也保持着与平时一样的作息制度,早上六点钟起床,之后工作两到三个小时。在那之后,则出门兜兜风、冲冲浪,充分地享受假日。有些人认为周一到周五应全力工作,周六周日则应该彻底放松。作者认为,人一生中工作时间与私人时间几乎各占一半,无论哪方面都很重要,没有必要硬是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分开考虑,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临近周末我们会变得很开心,到了周一又会变得意志消沉,如此一来,工作状态也会发生波动”。 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都与其进行的时间段无关,重要的是,要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