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先声地 敬仰永当时
——新民学会旧址游记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沐浴着和熏的春风,乘高铁再次来到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
下午无事,想出去随便走走,却看到了新民学会旧址和蔡和森故居,于是前往参观。
乘公交从居住的酒店出发,约半个小时就到了新民学会旧址所在地周家巷。迎面汉白玉石牌坊正中,是陈云题写的“新民学会旧址”字样,廊柱上镌刻着蔡畅手书的诗句,上联是“新民学会建党先声”,下联是“毛蔡寄庐流芳千载”。作为五四时期我国最有影响力的进步社团之一,蔡畅的诗句贴切准确地概括了新民学会的历史意义。景区门卫室白色墙壁上悬挂着“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和“蔡和森故居”两块牌子,正如所有的革命遗址一样,新民学会旧址不收门票,凭身份证登记以后,进入景区。
旧址抗战时期毁于战火,现建筑为1986年按原貌复建。旧址原为宁乡籍号为“沩痴”的刘氏为守护祖墓所建,1911年后,新化人周方租赁居住于此,因此入院槽门上额有周氏后人周绍怡手书的“沩痴寄庐”四字匾额。
旧址属于清代穿斗式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75平方米,呈凹字形对称布局,三开间单层悬山顶竹木结构,白墙青瓦,分为堂屋、左右厢房、厨房、碓屋,堂屋前有庭院,外有竹篱环绕。堂屋门额上红底黄字“蔡和森故居”匾额是邓小平所书。
1917年至1919年,蔡和森在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求学期间,将全家从双峰迁往长沙,他的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姐姐蔡庆熙和外甥女刘昂一起租居于此,毛泽东时常前来。1919年毛泽东的母亲到长沙治病也在此居住,并留下了毛泽东和母亲的唯一一张合影。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13人在堂屋召开了新民学会成立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章程,选举萧子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学会宗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性、改良人心风俗”,经历五四运动洗礼后,学会转变成为一个革命团体,1920年将“改造中国与世界”确立为学会方针,开始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被誉为“建党先声”。学会成立后,向警予、李维汉、易礼容、蔡畅、谢觉哉等人也陆续加入,会员人数达到了78名。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会自然解散。
新民学会成立后推动的第一件大事是讨论了“向外发展”的问题,认为留法勤工俭学十分必要,在杨昌济、蔡元培等人帮助下,蔡和森、萧子昇等于次年开始分批赴法留学。留法期间,蔡和森几乎每周都有信回来,与毛泽东讨论问题,特别是蔡和森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建立一个叫共产党的政党的想法,最终成为现实,拯救了苦难的中国。
除了复原建筑,另建了展览室和办公用房,院内一株茂盛的枇杷树上挂满了橙黄的枇杷,仿佛还在述说着昨天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
旧址的对面,一街之隔是已经有70多年历史的新民小学,每年9月开学季,一年级新生要在学会旧址进行入学思政第一课,每年6月毕业季,六年级学生同样在旧址,上最后一堂思政课。希望这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让爱国与革新精神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