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旧事,源于小儿的戏言:妈,你小时候最喜欢读什么书?敢不敢写一写?嗯,我已近不惑,人生过了一半,总感觉恍然!
“出走半生,归来依然是此间少年!”矮大紧虽貌陋,话却说的“风华绝代”。嗯,三十岁前吧,三十岁前!自己的心态还是小女孩式的。所以说,一个女人只有当了母亲才会真正的成熟!(我是这么觉得,完全没有歧视单身者的意思哈)
既然,与吾儿有约,要写一写我的少女心事。(不要偷笑)
三十岁前,小说,还是最喜欢《红楼梦》的。喜欢的原因么,也就是满足了我少年时对爱情的向往,对才女的相惜,(个人是有点“才本位主义”)对男女之间的儿女情态,感觉又美好又向往。那个时候,仅限于对人物情感的关注,什么背后的历史,人性,命运啥的,统统视而不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开始变化。记得有次感慨世事变迁,物是人非,发了个图,配文“呱呱小儿不知事,回头已是百年身”,大三的学生无奈的发了个“老师,写得好悲壮啊”。如今,再读红楼,已是妈妈身,有了许多阅历,知晓其中甘苦,心境开始复杂,读来五味杂陈:开始喜欢王熙凤,理解袭人、薛宝钗。体味到:来到人间这一趟,着实不易。书中对人生的喟叹,繁华过后的荒芜,悲凉之雾遍布红楼。这个时候开始探究作者身世、故事缘起······,从13岁上开始初识红楼,到后面一读再探,前后共读了四次,二十三四岁那个期间,翻看了大量的后传,前传,好多红学家们的大作。(还很奇怪,一步红楼养活了这老多人!)
《红楼梦》就是另一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所有的爱、恨、情、仇、贪、嗔都化作了“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小儿读至此,大叫:你还没说到底喜欢他什么?好吧,按小儿的意思就是得拿出“实证”。较真的年龄!
说说文字,读着这本书,感觉嘴里心里都是清新软糯的味儿,有的情节虽然残酷,却又让人惋惜,丝毫不影响其美感!少年时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对书中的那些诗词尤为喜欢,可以说喜欢这本书有一半原因是诗歌写的入味儿。每一首诗词都与人物美妙的契合。记得高晓松说啊,如果把红楼这本书比作一个池塘,那么诗词就是其中摇曳生姿的水草,水草在水里是多么美妙啊,但要拔出来,就不那么美好!
说说吃,第一次见人写“吃饭”写的如此精致!不仅仅是菜式,器具,气氛,甚至名字都饶有趣味。而菜的做工之妙,用心的机巧,也让人叹为观止。像什么“白玉羹,菱粉糕·····”就是一碗米饭,也写的清新动人。这里可以回读六十九回“柳家的遣人送了一个盒子来·····”
说说玩,红楼里的少爷小姐们,人家可不是一般的会玩,那是玩的既风趣又优雅。里面有个占花名的游戏,不但要有花的注解,还要说得有趣,还要有出处。这可比“诗词大会的里飞花令”不知高出多少倍。是否诗词大会灵感来源于此,未尝可知。还有一章“晴雯撕扇”,就玩得豪奢了。至于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更是诗意盎然,娇憨可爱。
说说穿,那可真是写的赞相而不露相,实在是神乎其技。像黛玉和熙凤的出场诗,写的让人口津生香,活脱脱的弱小姐与凤辣子呼之欲出。这只是实写,尚不足以奇妙。像写宝黛初见,借了黛玉的眼看着宝玉的大红斗篷,情根深种。再后来林林总总的人物,都是了了笔墨就写尽丰神。像写芳官,没写眉眼如何,倒是一段如何打扮,怎样配饰,就把芳官的样貌写全了。实在是写作者该好好借鉴一下!比那些“眼似什么,耳似什么······”这种描写高级多了。你想,这人得是长成什么样,才这么叫人舒服啊!给了人多大的空间啊!我觉得最没意思的小说,就是作者啰里啰嗦什么都自己说完了,不给人思想的余地。
说说音乐,不消说作者对音乐文化的造诣!就看作者就着人物说音乐,黛玉妙玉不但会操琴,对于琴理说的也是头头是道。这里面堪称大家的是贾母,这是红楼里面的分水岭式的人物,贾府命运自她而衰。七十六回里中秋赏月,贾母提议要有一曲清笛,这还不够,要隔着水音吹来才好。听听,这得是怎样的磨耳朵,才能有这么精到的指点。
说说建筑,一个大观园就是中国园林的集大成了!什么样的亭台楼阁!当年红楼梦翻拍电视剧,根据书中描写造就大观园,实景拍摄。
说说就多了,其实到了四十岁,就不是看其中的烈火烹油的繁华,而是体味人生了。原来喜欢的是青春美少女,现在感叹的是繁华落尽的悲凉。
正如某位哲人所说: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