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飘逸虹,在山东济南向您问好,我喜欢读书、旅行、写作,一直认为欣赏大自然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背上行囊,去远方走走,溪泉处自有水声,树荫里自有鸟鸣,水穷处更有几片云,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凝视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新绿,还有那不用钱买的明月清风。
所以今天我给朋友们分享的一本书是《行者无疆》,作者是余秋雨先生,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八十年代后期他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真是世间美事,闻所未闻的听到了,见所未见的也如同亲临,睿智机敏、悠长深厚的语言激荡起内心的共鸣,语言承载的思想更是让自己的精神跃出目前的窠臼急急不可耐地想去远游。这就是余秋雨的《行者无疆》。
余秋雨说:“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成了后一段路的理由。”他就是这样,一圈圈越走越大,每一个新空间都带来新责任,终于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然后横下一条心,只要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哪怕已成瓦砾,已沦匪巢,也一个不能缺漏。
文如其人。从他的文字里我读出了一个学者的勇敢和责任,在《行者无疆》这本书中,余秋雨带着对欧洲文明的敬重和审视,既不盲从也不非议,游走在一个个国家和城市的灵魂居处,与他们的历史对话,非同一般的怀古和慨今。
从一个个鲜明生动的面孔、一条条道路、一座座建筑还有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亲历体验中品咂出当地文明的本位和本真,以他儒雅宽厚的东方风度去阐释自己看到的一切,因此他内心流动的东西就是一种文化。
他从南欧走到中欧,然后进入西欧最后勇敢地闯进北欧,从庞贝古城写到罗马,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巴塞罗那、西班牙、塞维利亚、萨拉曼卡、罗卡角、葡萄牙;奥地利、萨尔茨堡、埃盖尔、布拉格、布拉迪斯拉发、柏林、慕尼黑、波恩、海德堡、汉诺威、迈森、瑞士、伯尔尼、日内瓦;巴黎、马赛、诺曼底、温莎堡、牛津、曼彻斯特、爱尔兰、卢森堡、布吕赫、滑铁卢、布鲁塞尔、海牙、阿姆斯特丹、荷兰、摩纳哥;丹麦、哥本哈根、哥德堡、斯德哥尔摩、挪威、冰岛、北极圈。
他和他的同行伙伴所经历的是一场历时不短的生命冒险,天天面对未知,处处遭遇难题,居然全部走下来了。
在书的后记中,他特别强调要花费一页篇幅,记下与他一起旅行考察欧洲的伙伴们的名单。他说:“我想用这个名单说明,人生在世,看怎么组合。有的组合,虽然素昧平生却能让每一个生命都摆脱无聊,生发出霜笼月罩的山水气韵,敢于合力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到脚下,有的则相反。”
就因为有些东西是相通的,所以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幸运地感觉我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就站在余秋雨先生旁边观览沿途风光,踏上遥远的旷野,走进陌生的街道,看到各色形态的人群,拜访当地的名人故居,怀念大师,那些创造或推动文明的人,让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引以为豪的人,他们才是旅行的核心向往,他们已不单单是属于哪个地区哪个国家,他们是全人类拥有的精神支柱。
欧洲每个城市各有风格,余秋雨先生把伟大一词留给了罗马,他说:“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一项遗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谐,每一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安详对视,每一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
而那一次再访,罗马几乎是一座空城,原来是大家全都休假去了。面对一座古老却未曾荒废的庞大古城,余秋雨先生引用了唐代刘禹锡写石头城的四句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什么感觉?空静之境。怀古的情怀上天入地,没有边界。读着文字,神游空静之境,那种极致的大气韵,也觉得小小的心实难消受。
提到威尼斯感到亲切,那座水上之城世界闻名,从小就学《威尼斯商人》,这个名字已经纳入美好的畅想中,跟着年龄运行了好多年,但也只能从游记里去觅觅芳踪。但是如今的威尼斯已为盛名所累,目标繁多而空间狭窄,却又不必登高下坡,累不着旅客却累坏了它。
小巷只能让它那么小着,老楼只能让它在水边浸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只能让一艘艘小船解缆系缆地麻烦着,区区的旅游收入抵不过拦海大坝的筑造费用和治理污染、维修危房的支出,威尼斯因过于出色而不得不任劳任怨。
由此我联想到国内的好多名胜景点,也是人满为患。游客摩肩接踵而至,一片喧哗,从早到晚,难有安静。去到某处景观,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看几眼,大多也只是打了个照面而已,没有于安闲静谧间捕捉到它的神韵,领略它的真美,归来后不少的遗憾。也因此特别向往那种平和、厚重、恬淡的境界。
说起来,欧洲很多国家和城市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如此。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奥地利山区农村是这样一番景致:“满山满坡都种植地毯般的绒草,或者是整治一片片齐楚的森林,色调和谐统一,全然单纯朗丽,把种种纷乱和芜杂都抹去了,也就抹去了山地对人们的心理堵塞,留下的开阔气韵,如洪波宛曼、云海静谧。所有的农舍虽然考究精致,却全部采用纯净的自然色,或是原木色,或是灰褐色,或是深黑色,不再有别的色彩。在形态上也追求板屋、茅竂的效果。甘愿被自然掩盖和埋没。”
在奥地利的山区农村,几乎看不到那些自以为非常热爱自然风光,却又以触目的别墅、度假村之类损害了自然风光的城里人印迹。奥地利那么美丽的山区农村中一定也有很多城里人居住,他们显然谦逊得多,回归成一个散淡的村野之人,居所毫无市侩气息。由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绕口令:奥地利的山区农村由于居住着非常合适的人,因此非常适合人居住。
读到这句话,我心澎湃了很久。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人,岂不是可以舒舒服服地营造出一派幸福。这需要人的素养等同,人的天性和谐,人的善心必备。这样的人聚到了一起,与山居与水依与生活相拥。
快乐是会传染的,遇人遇事如果皆是明净如洗的心情,开阔高远的姿态,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而畅快。人与地、人与物、人与人,若是有缘,会在某一瞬间领悟:在这一刻相遇,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早已有了深深地牵系。
欧洲的好城市都很难用“繁华”一词去形容,不能以美国式的新锐密集去想象它,也不能以亚洲式的光怪陆离去揣测它,别看有的地方样子陈旧,现代设施却很完善,舒适而方便。
欧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城市毁损严重,但大家不约而同那样精细地护惜遗迹,那样虔诚地挽留历史,结果,今天欧洲城市的古典格局,居然远超别处很多并未经历战火的城市,这真是欧洲文明的骄傲。
人们既可以享受现代的方便,又可品味古典的情韵,这便是十足的欧洲式奢侈,单有一方,奢侈不起来。还有更奢侈的,那就是不光要打点生活,打点历史,还要在城市里打点自然。
让人动心的维也纳森林,只围在郊外,而柏林,则活生生把森林的灵魂和气息引进市中心,连车流楼群也压不过它。
更让人满意的是瑞士首都伯尔尼,伯尔尼把中心部位让给穿越它的阿勒河,阿勒河摆出一副主人气派,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无船无网,只知一路奔泻。
任何人稍稍走近就能闻到一股纯粹属于活水的生命气息,这便是它活得强悍的验证。阿勒河保持住了自我,也就是保持住了自己生命的原始状态,与那些自以为是在城市里过得热闹却早已被城市收服的山川河道相比,它才算真正过好了。
真正过好了,多诱人的一个词,保持自己生命的原始状态,多舒服的一种活法。匆匆忙忙中,可能太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真正过好了到底是怎样个好法。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往往人生经过曲折经过历练经过沉淀,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理想应该怎么安放。就让生活随着自己心的感觉走吧,多一些明朗欢畅,少一些沉郁顿挫,就是一种漂亮。
那几个袖珍小国也够让人惊叹的,全部面积不到二平方公里的摩纳哥,却浓缩着四个隐形大国:赌博大国、赛车大国、邮票大国、旅游大国。虽小却俯视世界。
圣马力诺有很多奇怪的规定,体现了朴素的民主政治理念,像标本一样值得珍惜。
列支敦士登的首都就是干干净净一条街,齐齐整整两排楼,在热闹处敞开着几十家店铺,里面的价格说明一切。
再就是安道尔,国家小的没有自己的货币,就用各国的国旗代表各国货币进行兑换交易,彩旗辉映,实在是小商品的大造化,小国家的大排场。
一篇篇翻阅,精神游走在欧洲各个国家和城市之间,不时掩卷低回,感慨万千,那古朴典雅的庄园、古堡,那辉煌壮丽的殿堂、馆舍,那蕴藉舒适的城市,那安静恬淡的乡村,那峭拔的峡谷那澎湃的河流,还有那些提起来就让后世之人心生敬仰的人物.
他们当年或许就栖身于斗室,流落于市井,受困于生活,挣扎于责难。饱经折磨,身体置于平庸甚至凶陋之中,但精神却是那样昂扬地走着,思想却是那样执着地探索着,情怀却是那样深厚地流淌着,他们用智慧洞穿无尽的迷茫,用先知先觉的雷霆之光留给后知后觉的世人耀亮的光明。
也许我只是听说过他们的名字,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并没有真正研习过,但一点也不妨碍我对他们的崇敬和缅怀。
佛罗伦萨的幽静小巷里有但丁的故居,但丁就是在那般黝黯和狭窄中走出,他空旷的脚步踩踏在昨夜和今晨的交界线上,使后来一切早醒的人们都能朦胧记起。
米开朗琪罗晚年忍受诽谤的痛苦,花了整整六年时间白天黑夜艰难探索的画作一问世就被恶浊的喧哗所掩盖。他多么想重新成为一个赤子继续叩问艺术的本义,但四周的一切使他只能穿上重重的盔甲,戴上厚厚的面罩。
巴塞罗那的建筑大师高迪,造了四十四年,才造成圣家族大教堂的一个外立面,如果他精密计划、按部就班、如期完成,他会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建筑师,但他一旦起步就时时有新的发现,每天上手总会迸发出大量创造的冲动,人们不忍心责怪他,因为他每一步都那么专注毫不懈怠,人们也就鼓励了他任情随步.
幸好他的学生理解他,在他之后继续摸索,摇晃着前进,不追不赶,居然一百四十八年未完,由此也深深地佩服巴塞罗那市民。佩服大师和他的学生和市民们的默契,把城市的主题点化为流浪有了充足的证据和理由。
萨尔茨堡向全人类贡献了一个永恒的伟人莫扎特,说起莫扎特我不禁满怀伤感,读过他的传记,说莫扎特三十五岁在维也纳去世,原来他的妻子是造成莫扎特一生悲剧的祸根。
由于他妻子的贪婪、算计、抱怨,把家庭经济搞得一团糟,甚至还祸及莫扎特的父母和姐姐,二十一岁的莫扎特在遥远的曼海姆见到那家人之后,连写来的信也变成了尖酸刻薄的腔调,做父亲的曾竭力阻止但未能成功。
世人无法理解,一个伟大的音乐生命,为什么如此拙于情感选择?他的孩童般的无知如何通达艺术上的高度成熟?他怎么有可能在刚刚听过最低俗的家务责难后转而弹奏出世间最华美的乐章?
一般民众是解读不了大师的,但在另外一个天域就能解读吗?晚年歌德说,莫扎特现象是十八世纪永远无法理解的谜。
黑格尔的墓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公募里,拥塞于非常狭窄的空间,那儿却是很多文化灵魂的共同终点。那里有个读书的男青年,旁边的婴儿车里有个婴儿在熟睡,紧靠着伟大的灵魂消闲半日,即便默默无语,也会使人们的生死观变得更加健康。
波恩剩下的最大荣耀可能就是贝多芬狭窄的故居,贝多芬与贵族们格格不入的脾气、形貌、口气、衣着,就是他自卫的盔甲,他内心善良,并不曾失去根本,伟大的音乐再加上善良的内心,贝多芬已经圆满。
在伯尔尼的克拉姆大街,竟然发现了爱因斯坦故居,没有醒目的标记,只是沿街店面房屋中普通的一间,房子很小,前后一个通间,有张书桌还在,是爱因斯坦原物,桌前墙上贴着那著名的相对论公式,上面又写了一行字:一九零五年,突破性的一年。
这一年,这间房子里的时间价值需要用分分秒秒来计算,而每个价值都指向着世界一流,历史一流。
欧洲文化,大师辈出,经典如云,能够让一座城市从整体上摆脱平庸和无聊,犹如有了超拔荒滩泥途的山梁,翻过这道山梁,一切都不再一样。
不愿停止分享却又不得不停笔,实在是因为仰望太久、渴慕太多,而自己实在寡陋,遥想余秋雨先生的身影走过的大地上,在那长长的巷子里,静夜一盏铜灯将地面晕染成一道金黄,一个伟岸挺拔的男人在温暖静谧的金黄里向前走去。
那是远行者的美丽,我奉为信仰般的美丽。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远行者是人世间优秀的群落。
如果没有特别健康的情志和体魄,何以脱离早已调适了的生命温室,去领受漫长而陌生的时空折磨?许多难题超越精神储备,大量考验关乎生死安危,如果没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敬慕是因为懂得,在自己平庸的生命历程中,能谈得上远行的时光不多,所以敝帚自珍,越发珍存和向往。
静坐时,目光总是越过所有遮挡心驰神往,奔向远方,远方有多少温暖的期待?远方有多少未知的喜悦?缠缠绵绵到天涯般的柔情迤逦舒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自在悠然于心。
也知道,幸福愉悦是建立在艰辛跋涉之上的,远行,总是极苦之后的至甘。
脑海中勾勒过很多远行的境界,当读到书中一段话时,我的心头蓦然一热,翻涌起激动的浪潮。
语言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说出一切,让我把太多难言的感情都放进书中这一段话中吧:“今天的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后来还下起了漫漫大雨,透过雨幕,却能看到凄艳的晚霞,我和伙伴们在船舱里跌跌撞撞,前仰后合,心想多少历史传奇正是在这种颠簸中写就,于是趁风浪稍平,取出纸笔写这篇文章,两位英国老太太扶着一排排椅背走过来突然在我身边停下了,她们平生第一次看到中国字是怎么写出来的,见我写得这样快更是新鲜万分,不断赞叹。她们没有问我在写什么,我朝她们一笑,心里说,老太太,我现在正用你们不懂的文字,写诺曼底,写你们还年轻的时候。”
朋友们,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通过读书、写作、旅行,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最贵重的是自己,自己最贵重的,是梦想。世界从来都不是为谁准备好的,敢爱敢恨,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生价值所在。有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就会开始你的另一种生活,有肌体的、有灵魂的、可期待的、可喜悦的,就算辛苦也自有其乐、就算痛也感到满足的生活。
我虽是一名普通女子,但也喜欢静好的初夏时节,蜡染过的棉布裙,生动的眼眸,带泪的笑。
努力追寻生活的诗意,不断走向远方,更从一本本书中默默捡拾心灵的珍宝,一点一点内化为我性情的内核。亦可沉静,亦可热闹,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时间带着我们每个人向前跑,我们都停不下来,坐乘不同的交通工具,经过不同的路口、驿站。遇见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的悲喜、冷暖。获得各自独特的体验,这就是人生吧。
我喜欢写作,我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名字是“尽所能诗意栖居”,与大家分享趣味、美感,见解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无论多苦,留给自己一份诗意。如不嫌弃,可以关注一下,土地辽远,天穹无限,感恩能够在这天地之间呼吸、生活、爱。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时间又过去了,这一刻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做了什么?活在当下,生活的寒暖悲喜多么可爱,哪有什么沧桑。
我的读书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