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一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分享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夜雨寄北》。
李商隐,也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同我们前面刚刚为大家介绍的杜牧合称为为“小李杜”。不同于杜牧的显赫身世,李商隐出身寒门,凭借自身努力考中进士。可惜他处在晚唐时期,朝廷内外的大官僚展开了激烈的纷争,形成了所谓“牛党”和“李党”两个集团。李商隐因受牛李党争的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死时年仅四十七岁。李商隐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大诗人,他的诗句非常富有文采。著有《李义山诗集》。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这一首《夜雨寄北》就是选自《李义山诗集》,诗题也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夜雨寄内》。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是不是非常感人的一首诗。可这里的“你”究竟是指谁呢?很多人认为指的是他的妻子,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指的是他的亲友。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到四川任职,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但是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到了清朝,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写实给他。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所以也有人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写给温庭筠的。这样,似乎也是可以说的通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句话说的非常直接,情感强烈。亲朋或者妻子给他来信,询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可他自己却无法确定归程。其实这里的“未有期”,有两层含义,一是作者确实不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可以归家,另一个更重要的是作者仕途不定,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无法掌握。这种无奈和无助通过短短几个字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第二句紧接着说“巴山夜雨涨秋池”。
此时作者身在巴蜀之地,晚上又下起了大雨。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这滂沱的大雨一方面让作者愁绪更深,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深秋之际,大雨不断,阻隔了回家之路。其实同第一句形成呼应,暗示自己回家的时间更加不可预期,漫长而又艰难。
李商隐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特别擅长写内心的细微变化。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名句就是出自他之手。在这里看起来他是在告诉家人自己无法确定归期的事实。但实际上这重重阻碍恰恰说明了自己内心对家的无限思念。
那么在这种极度思念中作者会做什么呢?我们来看诗歌的最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如果说诗歌前面两句重在写实景,那么到了这里则开始展开想象。等到我回家之后,一定要和你一同在西窗之下,一起剪掉那蜡烛上的灯花。我还会和你讲一讲此时此刻我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内心对你的无限思念。
整首诗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于感伤之中又带有淡淡的欢愉,让人读来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含蓄深情,隐晦曲折,寄托极深,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更多的是学到了华丽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好了,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感谢您的参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