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子明确提出的性善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着这样的论说。
作为我们的精神导师的父母更不会给我们普及腹黑论,在我们丫丫学语的年纪,会一遍又一遍的重申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
他们把生活中的黑暗面牢牢的握在手中,吝啬的不给我们看一眼,他们怕我们驾驭不住,怕我们过早接触这些。他们也坚信我们就是最纯洁的。
可是长大了,越来越多的人不这样认为了,开始转变赞同荀子的性恶论。
人性本恶,人这种事物从原先开始就是恶的起始。
我们撇开人性这虚渺的东西,因为人性太难鉴定他的好坏。我们直接从生命本身说起。
生命本身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掠夺的过程,掠夺其他资源,为自己的生存,暴力的破坏一切,吸取自己所需的养分。
如果是广义的说,所有的掠夺行为都是恶。所谓生命......是不断犯下罪行的东西。
如此看来,我们眼中的性本善从本质上就是属于黑暗面的。
既然如此,那么善又从何而来,我想只是我们形成了一个社会形态,一种约束我么可以互相安全的生活,为了种族的繁衍,又或是源于血脉中那种同种族间的接纳性。
身处位置越高,犯下的罪行就越多,因为你掠夺的东西就必须越多。
2
从网络上的“他还是个孩子”引起的讨论风潮,对于熊孩子放下的罪行我们一直处于两方交战的地步。
一方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他们犯下的错误,即使是很大的错误,都应该被间接原谅,因为他们还小,他们不懂。
不懂一词真的可以掩盖很多东西,包括罪恶。甚至法律层面都有保护着那些熊孩子的条例。
这是一方的看法,另一方面认为,熊孩子犯下的错,是家长没有教好,孩子犯下的错误就该家长承担,孩子则是选择了......原谅。
只要被害者动手了,就会被一群人站在道德的高处,义正言辞的进行审判。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被害者继续被迫害着。
荀子所说的性本恶,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意在说明人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需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而我们的本能其实就是掠夺,掠夺在生命层次上可以都算是恶的。
于是我们开始学习克制自己,抑制自己的掠夺欲望,开始遵循着慢慢形成的规矩。
于是在这条路上,我们渐渐分化成了三种人,一种很好的形成了这种良好的社会意识并发扬光大,引导更多人向善,致力于使这个社会意识超脱地更加的完美。
第二种人无法驾驭内心的对于掠夺的欲望,于是他们会挖空心思的不断去掠夺,不择手段。可是我们也不能这么决绝的就将他们打入黑牢。
他们本质上只是扩大了自己掠夺的范围,仅此而已。
第三种人,走在了两者中间,摇摆不定,他们“饥饿”时,甚至可以将所有放下,将自己的掠夺欲望无限扩大,这种扩大更加的肆无忌惮,更加疯狂。
可是当他们“微饱”时,就会“进化”为超越第一种人的畸形怜悯,或者可以用网络语言中“圣母”一词形容,对于一切的弱者毫无理性的保护。这也是最可怕的一种人。
3
人性如此,那么我们所说的人心又是什么呢?
人心就是人性中最直观的表达方式 ,从我们语言,行为就能够清楚的体现。
一个人独处时最为明显。因为不害怕自己不阳光的一面被发现,所以更肆无忌惮。
从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玉林狗肉节事件,孕妇被逼跳楼事件,幼儿虐待事件,校园暴力事件,以及最近的江歌事件......这些事情无不在映射着人性这个词。
可是在这些事件背后,又牵扯着另一批人性的表达方式––网络背后的吃瓜群众。
这批人看不清事实真相,却又莫名的“整理”一切,以上帝的视角评论一切。
因为有了网络的保护,言论变得肆无忌惮,人性的表达,隐藏内心的想法被更直观的体现。
人心,人性这被我们隐藏的本质,如果从初始就是错误的。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4
有无数的智者哲学家,投身到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旋涡中,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解决。
释加摩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了家,结果得到的结论是人活着为了涅磐,就是死。
回归人性这个话题,安冈正笃先生曾说过,必须依“知识、见识、胆识”三个阶段来提升人性,否则任何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所以人性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黑暗的奇点,通过这个奇点,我们发现了周围的亮光,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摆脱了停止不前的状态。
若是人人都至善至美,社会就会陷入一汪死水,如果已经了解了宇宙的终极奥义,我们还会继续寻求发展吗?
不确定性被剥夺,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会使我们生活失去了惊喜的源动力。机械般的生活将占领我们的所有。
而人性中的掠夺基因,激发了我们探索的欲望;人性中的不确定基因,又塑造了我们鲜活的生命方向,让的我们更加立体,丰富。
人性这“肮脏”的东西,同时又是必不可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