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国外的唐人街,我的感觉是十分惊讶。惊讶的不是眼前的事物,而是时间。虽然中式门楼的飞檐有熟悉的味道,但那些商铺、饭店、各种物件摆设和来来往往的华人面孔让我有穿越般的陌生之感。
我的直觉反应是:时间在那里停驻了。
唐人街,“唐人”,是过去的中国,过去的中国人的样子。那些从前移民到异国他乡的“唐人”,在唐人街保留了他们对刚刚离开的家乡的记忆。
我有个同学也移民了,但他常常回国,说不常回来看看,以后怕认不出了。
的确,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实在太快。不仅离开的人感觉变化大,就是我们身处其中,也常常惊讶于周围楼房、道路的快速成长。而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在巨变之中。
某人发贴说,太羡慕中国了,就连路边的乞丐,也立个二维码支付方式。
高铁太方便了,在附近省份来回穿梭,就像以前乘的公交车一样。
办公室停电可糟糕了。差不多所有人都踱到走廊里,大眼瞪小眼,显出失魂落魄的样子。
现在的中国,和中国人的样子,是当初那些移民想不到的吧。
彼时,移民们经历千辛万苦抵达他们的终老之地。到一个新的地方总得入乡随俗,但是家乡在骨子里烙下的印记使他们很难成为真正的当地人,所以有了唐人街,而他们,被当成“唐人”。
在唐人街,看到踟蹰的老人和他们在风中飘起的白发,我的心里狠狠地疼了一下。假如在自己的家乡过得好好的,能够安居乐业,还有人愿意移民吗?假如自己的国家最强大,生活最富裕,还有人愿意移民吗?
不同时代形成的唐人街,带有不同时代的特点。移民多的时候,往往是国家遭遇战乱动荡的时期,人民生活贫困艰难的时期。“唐人”们不得不离开故乡,但乡愁像是无形的绳索,使异乡人终生得不到解脱。
遇到一位长者,对我诉说他的悲伤。他曾经满怀热情地教孙子汉语,还希望教他优美的古诗词。但作为第三代移民的孙子,对中华文化已经彻底隔膜了。爷爷教了一年,孙子只学会几个汉字。爷爷很失望,这时他才意识到,孙辈已经完全是新地方的人了,他的故乡只是自己的故乡,与他的后代再无关系。
我也到了中年,记忆中的故乡还有“修理雨伞”、“磨剪子咧锵菜刀”的吆喝声,走街窜巷的吹糖人的,遮天蔽日的林荫道……而这些都不复存在了。就是从没离开故乡的人,也是有乡愁的吧。
曾几何时,卡拉OK遍布全国,那时拿起麦克风,就能暴露年龄。除了个别赶时髦的,大部分人唱的都是自己拿手的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歌曲。样板戏,电视剧主题曲,流行歌手的成名作……那些歌曲在哪个年代红,就说明唱歌的人年轻时处在哪个年代。
还有看待问题的观点、服饰、言谈、花钱的方式等等,无不与人生活在哪个时代里有关。“唐人”活在唐人街,身处现实的中国,每个人也不是活在同一个时代。
什么是故乡呢?就像沙里淘金一样,滤去那些粗砺难堪的境遇,留下的那些亲切的,温暖的,哪怕只有一件东西,一个人,一帧景色,就是故乡吧。
从这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生活都停驻在某个时间,你的时间停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