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层长篇纪实小说] ( 续篇118)
水竹凹
作者:蒋春木
118、水到渠成
水竹凹生态示范村被列入了省、市重点项目。
江东市各个部门,组织了专门的班子进驻了水竹凹村。
各项重点工程进入了紧锣密鼓的施工之中。
不久,在省道进入水竹凹村的入口处,市文化局抢建了一座徽式牌坊,上面青石面上雕刻着“水竹凹生态示范村”。
市旅游局在村口处,抢建了一个宽敞的停车场。周边立马树起了好几块大型的广告招牌。
有“江东市红色旅游基地”、“江东市老旧民居保护基地”、“江东市纯手工食品产业基地”、“江东市旧式农具展览馆”等。
水竹清楚,这是各个部门在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了。不过,也是免费在给水竹凹村打广告了。
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就基本完工了。少量的场馆工程也已进入了收尾阶段。
一个全新的水竹凹村,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一条条柏油路面通向了村里,通向了圩区,通向了山坡,连接着各家各户,连接着田头地垄,连接着山山水水。循环往复,甚是壮观。
农场内土坯草棚、老旧民居、旧式农具展览馆等,也已基本竣工,陆续投入了使用。
绿树浓荫中,一排排房子错落有致,散而不乱。场院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式农具。
生态湿地保护区内,柏油路面蜿蜒绵长,曲径通幽,途中又增加了几处休息、观赏的亭阁。
农田保护区内,主、支机耕路面,全部铺设了柏油路,绿树成荫,稻谷飘香。几十个毛草凉亭散立在圩田之中。
山坡地上,绵延的柏油路纵横交错。两边栽植了风景果木,途中新建了好几处休息、观光的毛草亭子。
山下的一百多亩竹林,成了游客休闲的竹园。零散的分布着几幢专用品茗观光的竹楼。
村后的小山上,矗立起一座高大的观光楼阁。站在阁楼上,水竹凹村乡野风光尽收眼底。
村内中心公园,矗立着一座约九米多高的毛主席铜像。底座上面雕刻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毛体红色大字。
小山村内,一处处老旧民居,焕发出了生机。
几十间老房子成了游客品味、体验的景点,房子里摆放着老旧的家具和旧式生活用品。
村庄内又增加了众多老旧的文化景观标志。有不少上面镌刻着毛主席的精典语录。
三家水氏手工作坊,既成了旅游景点,也成了游客观赏原始手工操作和采购的中心。
几家巧妇能手,直接在门头上挂上了“60农场纯手工织品家庭观摩采购点”的牌子。
三、四家篾匠也挂上了“60农场纯手工竹器编织观摩采购点”的牌子,大门内外挂满了竹器样品。
二狗子的鱼塘和圩区内的十几口塘,荷花正是盛开的季节。水竹凹村又举行了盛大的荷花节。
60农场的菜园地体验区,200亩、近5000双菜园地,已全部开垦出租给了城里人。
每逢节佳日,数千户的家庭带着孩子们,在菜园地里播种、采摘、翻耕,忙的不亦乐乎。
场基成了室外戏台,也成了“双抢”体验区。
时常有外地的戏班子,或是歌舞团在水竹凹村室内、室外戏台登台演出,吸引了游客和村民观看。
每到农忙时节,总有众多的城里人,领着他们的孩子们,在这里感受着丰收的喜悦和农民的辛苦。
有几家农户还养了十几头水牛,不时的牵出来,让孩子们骑在牛背上,挥舞着树枝享受着放牧的乐趣。
游离在小山村,恍然间“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小山村的家家户户都成了旅游接待点、参观点。
旅游局设立了专门接待点,配备了专业的导游。
村子里也有了“菜鸟驿站”。
……。
公元2022年。
水竹注册成立了“江南水竹凹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保留了“60农场”的招牌。
“水”字标志成了水竹凹生态农业的统一商标。水竹凹旅游及“水氏三珍”、手工编织、针织品等统一纳入到公司名下。
水竹占公司股份的60%,其余40%由水竹凹村民持有。其中“水氏三珍”三户各占股5%。
按照家庭作坊的模式,农场单独扩建了“水氏三珍”专业作坊,形成了规模化生产。
水竹凹竹器编织品及针织品,也在农场集中设立了现场观摩手工作坊和采购中心。
小山村里四、五户篾匠和巧妇能手又带出了众多的徒弟。他们成了生态公司的员工。
“水氏三珍”和手工竹器编织品、针织品,成了水竹凹生态旅游的标志性产品。
小山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有省内的,有省外的,时不时的还出现了外国人。
60农场成了游客的休闲、集散和体验中心。
农场连接着小山村的山山水水。农场与小山村已经融为了一体。
山坡地新栽植了400亩的桃树、梨树等果木树。
一条蜿蜒绵长的葡萄架,串连着零散的几十间土坯茅草棚,还有几处几十间的老式民居体验房。
茅草棚和老式民居房,散落在小山村的山坡地里,掩映在新栽植的果木林中,每天几乎都住满了人。
客人们时进时出,流连在果木园林中,悠闲的散步在乡野的小道上,观赏着宁静的小山村。
每到夜晚,那一间间茅草棚和民居,如同天上散落的星辰,灯光烛影,依稀可现。
正如诗里所云“草根带露有虫语,茅屋闭门唯犬声”。夜色安宁静怡、迷离诱人。
在山坡地与圩田之间,青少年旧式农庄体验场已投入使用。中间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老式农具。
每天都有众多的孩子们,饶有兴趣的摇着水车、风车,翻滚着石碾,摆弄着那些稀里古怪的农具。
旁边站着他们的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
农场和小山村里到处摆放着老旧的农具。
它们成了小山村特有的景观和装饰品。也成了这个小山村的形象和品牌象征。
村子里、圩区内、山坡上、小山顶上到处都是观光的客人。他们三两成群的,或是独自漫游的。
更多的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老年人。
他们时常带着他们的子孙,吃住在老旧的房子里,给孩子们讲着往日的故事。
……。
农场内部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场的大门楼改造成了一座茅草阁楼。上面依然挂着毛体红字的“六零农场”招牌。
大门楼一侧挂着“江南水竹凹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子。另一侧挂着数个长方形的铜牌。
原来鸡场的十几间房子已经全部按规划拆除重建了。农场内新建了几十间的茅草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占地几十亩,里面集中了“水氏三珍”和手工竹器、针织品现场观摩和采购中心。
农场内有室内戏台、办公室、活动室、培训室、接待室等。还有一个约300多平方的大食堂。
大食堂的正前方是个戏台。戏台的正中悬挂着毛主席巨幅画像,两边摆放着鲜艳的红旗。
食堂里摆满了几十张老式八仙桌和长条凳子。两边墙上挂着红色宣传画,还有几份“水氏三珍”和“水氏手工织品”挂历。
大食堂既是散客品尝水氏菜肴的集中场所,也是水竹凹的室内戏台和舞台。同时,也是村民家里办红白喜事的餐厅。
旧式农具展览馆单独侧立在农场的西北角。
展馆是个典型的茅屋风格,二千多平方的展厅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式农具,前面放着产品说明标签。
进出口是个爬满了葡萄藤蔓的竹木回廊,游客一进一出,满目是苍桑陈旧的回忆。
每逢节假日,更多的是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们来参观体验。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农场四合庭院内曲径通幽、回廊婉转、错落有致。
院子里果木葱绿,老旧农具散立其中、触手可及。
院子正中供奉着一尊毛主席纯铜雕像。回廊里镌刻着主席的精典语录。
农场室内的办公、家具和日用品,全部换成了老旧、古朴、典雅的家具和饰品。
但是,还是那个时期的物件,还是那个岁月的风情,还是那个年代的感觉。
有道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水竹似乎已经沉迷于此,不能自拨了。
……。
水竹凹村成为了江南省及江东市“生态旅游观光村”、“红色旅游观光村”、“老旧民居旅游观光村”、“乡村湿地旅游观光村”、“纯手工食品旅游观光村”、“青少年老旧农具体验中心”……。
水竹凹村又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江南省、江东市对外宣传的招牌和名片。
一个接一个的牌子挂在了农场大门的侧面,一个接一个的广告标牌树立在了村口。
水竹凹村的村民看的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小山村出外打工的人回来了,五个大学生回到了农场,村内几个老光棍汉成了媒婆们的抢手“货”。
正是“历经雪落之寒苦,守得云开见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