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一个平时从不发朋友圈的中年男同事,深更半夜为了米兰球队连发数条煽情长文,据说,当夜,他边看球赛边疯狂呐喊,险些捶烂电视机前的茶几。又听说,他所有的衣服鞋子都穿跟米兰球队有关的。各种账号名称也都跟米兰球队有关。
我不追星,也很少看球赛,故也不能在其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叙说自己的痴迷之情时回馈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也能理解,所以并没有像小伙伴那样惊讶。
对于追星,追偶像行为的理解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记得中学时代,就写过作文,谈对追星的看法,作文内容已经全部忘记了。老师讲的一个案例倒是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讲的是一个叫杨丽娟的女孩为了追刘德华,不惜逼父亲卖肾自杀的反例。可以说,这个例子让我很多年都坚定地认为追星,把明星当偶像是愚蠢的、是无可救药的,是“坏”孩子做的事……不过追星这种事在当时我们那个落后偏远的团场还真是几乎看不见,同学们最多也就是买几张一块钱的明星海报贴在墙上,谈不上痴迷,算不上崇拜,顶多就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对美女帅哥的那种喜欢,不稳定不持久。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一直对追星行为没有啥好感。尤其上班以后,看到有些孩子整天把爱豆们挂在嘴上,目所及处都是爱豆的“影子”,就更不明白了:“有这功夫,不能抓紧时间背背单词?!”改卷室里,同事们经常一起吐槽的就是某张卷子上,又在写“蔡徐坤是我的神,是我生命的光!”之类的,科学家、艺术家、默默奉献的无数人,竟然一个不写,净是这些靠颜值的流量明星,真真儿得让人无语!
观念发生改变是在工作几年后,遇到几个学生。他们也是各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其中一个崇拜的是一个篮球明星,他总是用偶像早起勤奋练习的例子激励自己,这个孩子篮球打得非常好。还有一个崇拜一个街舞明星,一下课就在楼道里练习街舞,这个孩子最后去了很好的音乐学院……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偶像”并不一定非得是某一种类型,偶像的真正意义在于能给人正面的激励引导。科学家也罢,球星也罢,“爱豆”也罢,你崇拜他/她,能看到对方的闪光点,能不断汲取正能量,能为此更努力成为优秀善良上进的人,就很好。
所以,我们不妨对身边的人尤其是学生的追星行为宽容些,排斥抵制远不如理解和正面引导有力量。